】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高水平開放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http://www.crntt.hk   2023-12-19 08:31:50
  中評社北京12月19日電/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從誕生之時起,中國共產黨就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牢記和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是貫穿我們黨百年奮鬥史的一條紅線。”黨成立一百餘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5年來,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人民是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惠民是改革開放45年的主旋律和主基調,“人民標尺”在中國共產黨人心中具有極重極重的分量。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黨之大者”“國之大者”

  惠民,讓人民生活幸福是“黨之大者”“國之大者”。黨領導中國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為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抗日戰爭、趕走日本侵略者,是為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是為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變“一窮二白”的國家面貌,是為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黨領導中國人民實行改革開放、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是為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惠民,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眾自身奮鬥的目標。黨百餘年來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鬥爭、作出的一切犧牲,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

  正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679.09億元、人均119.37元躍升至2022年的121.02萬億元、人均85698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文化影響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發展基礎更牢、條件更優、動力更足。

  正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今天,中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13.5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10.1億人,義務教育入學率接近100%,不斷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不斷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今天,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極大豐富,公平正義得到極大維護,全國城鄉處處呈現出社會和順、人與自然和諧的景象,14億多中國人民匯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讓中國式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其核心內容是向貧困宣戰、促進共同富裕

  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補齊民生保障短板、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我們黨面對的緊迫任務。惠民,其核心內容,一是向貧困宣戰,二是促進共同富裕。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擺脫貧困,是黨和國家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改革開放以來,黨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使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更大決心、更精準思路、更有力措施,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中國共產黨人所要做的,就是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匯聚了全黨全國全社會之力,鑄就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為全球減貧事業奠定了基礎、增強了信心、提供了動力。

  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立足中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政治優勢,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中國之治”的一個典範,被世界銀行稱之為“世界反貧困事業最好的教科書”。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三農”工作的重心已經歷史性地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

  中國式現代化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新征程上,要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著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滿意的事情抓起,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民生需求,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

  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目的在於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具體來說:其一,要把分配制度作為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二,要把就業作為最基本的民生,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其三,要把社會保障體系作為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範、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其四,要把人民健康作為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誌,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其五,要把教育作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其六,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各類困難群眾,強化社會政策兜底保障功能,健全兜底保障機制,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少做一些錦上添花、花上壘花的虛功,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實事。其七,保障和改善民生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這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和唯物論。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看到變化、得到實惠,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