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月刊:熊玠論本世紀國際秩序的文化基礎
http://www.crntt.hk   2024-01-01 00:12:47
文化底蘊,如同源泉,決定了內涵與外在。
  中評社香港1月1日電/紐約大學政治系終身教授、《中國評論》月刊學術顧問熊玠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CSSCI)12月號發表專文《試論二十一世紀國際秩序之文化基礎──由中華文化與世界各文化異同說起》,作者認為:新世紀的國際秩序有其不同的文化(或作文明)基礎。目前國際間對世界各文化何者將是此新秩序的主要支柱,仍在摸索之中。為方便比較,本文將世界各大文化系統籠統地劃歸為中華文化與亞伯拉罕文化兩大類(後者主要包含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猶太教)。美國霸權衰弱殷始,文化間之競爭可說益為真實。昔日大國權勢之爭將被文化競爭所替代。一般論者咸知美國自豪隸屬於基督文化;識者亦指出美國有“富不知足、強不能安”之痼疾。此點在它與新興大國(中國)間之競爭,尤為明顯。相反,在中華文化影響下,“知足常樂、能忍自安”與“內聖外王”之訓導深入華人心靈。由諸此,有必要探討這兩者文化背後差異之淵源。文章內容如下:

   導論

  任何新世紀均有其不同之國際秩序,而國際秩序之文化基礎也因時代變遷而各有不同。

  二十一世紀亦不例外,不同者無外乎以下兩點:(一)相對而言,本世紀之國際秩序,由於原有霸權大國(美國)與新興大國(中國)之專注抗衡,主要國際權勢之爭表現在此兩大國間的新冷戰。(二)因此,本世紀國際秩序的文化根基,也不超出美國自豪的基督文化與另外強調“內聖外王”的中華文化間的競爭。此外,二十一世紀是“地緣經濟”時代(以別於上世紀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的範疇亦自然籠罩於文化競爭之上。

  本文談國際秩序之“文化”基礎,而不用“文明”二字,有其字意差別的原因。蓋“文明”意義涵蓋大自然環境及人類所依賴之生活方式(譬如農業、漁業、或工業等);亦有技術上脫離野蠻求生方式之含義 (譬如由靠雙手耕耘邁向利用鋤犁工具與動物畜力運用之演進)。“文明”之含義,也包括大眾共同尊奉仰侍之習俗與神明。而“文化”則相關人類理智表達之結晶,譬如哲理、價值觀、邏輯、詩文、藝術及其他心思的產物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