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也是推動政府履職和各項政策實施的基礎條件。最新統計顯示,目前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已下達超九成,具備條件的均已下達完畢,為地方做好基層“三保”工作提供有力財力保障。同時,目前地方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依然不容忽視。
近期,各地上調基本養老金的新聞上了熱搜,這是民生水平提升的一個突出例證。做好基層“三保”工作,首先要有足夠的資金保障。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壓力、疫情衝擊和連續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等因素影響,一些地方特別是基層財政收支壓力加大,“緊平衡”狀態突出。中央財政持續發力,加大財力下沉力度,今年安排對地方轉移支付10.06萬億元,剔除支持基層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等專項轉移支付後增長7.9%,有力提供“軍需糧草”。
與此同時,地方做好基層“三保”工作仍然面臨不小壓力。今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11.9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其中地方本級收入6.53萬億元,同比增長13.5%。雖然財政收入實現較高增幅,但應該看到,這其中除經濟恢復性增長帶動外,主要是去年4月份開始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集中退稅較多,導致基數較低。隨著留抵退稅這一不可比因素逐步消退,財政收入增幅將相應有所回落。此外,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的較大幅度下降,也給地方財政收入帶來較大影響。
全力保障縣區財政平穩運行,必須落實“縣級為主、市級幫扶、省級兜底、中央支持”原則。中央層面,要繼續高度重視縣區財政面臨的挑戰,強化資金和政策支持。今年的轉移支付安排規模大,而且已基本下達,應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直達機製作用,增強直達資金分配的時效性、科學性和精準性,更大力度向基層傾斜,強化預算執行監控,切實把寶貴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緊要處,最大限度發揮資金效益。
地方層面,壓實地方保障責任特別是縣級主體責任。儘管有中央轉移支付的大力保障,但地方自身必須千方百計統籌財政資源,特別是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資金,提高“三保”資金保障能力。客觀說,近幾年各地下大力氣盤活存量資產資金,可以“深挖”的空間受到限制,但還是要繼續想方設法積極籌措資金,比如清理各類結轉結餘資金、推進暫付款清收工作等。此外,還要加強縣區財政運行監測,更加全面、準確評價縣區財政運行情況,及時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應對突發情況。
應該強調的是,“過緊日子”必須常抓不懈。無論收入寬鬆還是緊張,要始終綳緊黨政機關過緊日子這根弦,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強化“三公”經費預算管理,降低行政運行成本,杜絕“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和一切鋪張浪費,把省下來的錢更多用於“三保”。
當然,從長期看,在體制機制方面,有必要進一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也就是合理配置各級政府權責,規範省以下收入劃分,健全轉移支付體系。特別是建立健全管長遠、固根本、見長效的縣級財力保障機制,提升基層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更加穩固地兜牢兜實“三保”底線。國家在去年對這項改革進行了部署,各地也正在具體細化、推進之中,下一步有必要加快改革步伐,確保各項措施落地見效。
剛剛發布的經濟半年報顯示,今年以來,一系列宏觀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就業民生在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時,也面臨一定壓力。可見,“三保”工作仍不能絲毫鬆懈,要持續增加地方可用財力,增強基層“三保”能力,更好惠及百姓民生。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曾金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