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以城鎮群為主要載體,隨後關注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進而提出大中小城市的協同發展,關注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發展,提出振興鄉村、美麗農村的政策等,這一系列過程都在逐漸形成自上而下、從宏觀尺度到微觀尺度不斷閉合的邏輯鏈條。 |
中評社北京5月5日電/黨的二十大對中國現代化進程有清晰的描述,面向未來,推動以人民為中心來實現共同富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包容共享的人民城市的建設目標涵蓋了空間正義、區域協同、城鄉融合等各個方面。實現人的城鎮化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最終是要通過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目前,我們面臨一個嚴峻的挑戰,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在資源限定條件下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約束條件對人口空間分布影響十分明顯。在發展中平衡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是實現在資源和能源條件限定下現代化的要求,我們要努力實現農業生產區、城市建設區和生態保育區的平衡。
社會科學報發表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文章表示,城鎮化是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平台。經過七十多年的實踐,中國在“大國大城堅定不移地走一條城鎮化的道路,同時進一步平衡城鄉關係,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方面實現了高度共識。這一共識既是當代的需求,也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能夠得以在城鄉之間普及、延展、生生不息的關鍵。如果要實現人的全面化發展、實現“一個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城與鄉之間雙向鏈條的正常流動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曾經以這樣的雙向鏈條創造了幾千年來中國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雙重輝煌,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夠有一個完整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體系。如何打破二元結構的樊籬,重新實現城與鄉的雙向鏈條運轉,實現人與生產要素的升級和迭代循環,這是未來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文章提出,突出區域協同的重要性。如何實現城市群內、都市圈內以及中心城市與周邊大中小城市發展之間的協同?就是要按照“全球競爭、有序發展,國土安全、區域均衡,中心引領、圈群發展,功能互補、質量提升”的原則,找到一條適應中國發展特色的、“人口-資源環境-產業-城鎮-鄉村-土地”等相匹配的基本路徑。既要發揮出比較優勢,又使得主體功能約束更加有效,實現“富有競爭力的、分級分類差異化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價值導向。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以城鎮群為主要載體,隨後關注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進而提出大中小城市的協同發展,關注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發展,提出振興鄉村、美麗農村的政策等,這一系列過程都在逐漸形成自上而下、從宏觀尺度到微觀尺度不斷閉合的邏輯鏈條。未來城鎮空間的基本框架是以全球城市、國家和區域中心城市為引領,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發展優勢區域為主體,形成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的城鎮布局,在嚴守糧食、生態、文化、能源、邊疆安全的基礎上,分級分類引導空間資源的配置,提升空間的品質和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