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1日電/據經濟參考報報導,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農民增收致富最重要的支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何讓“農”字號產業“旺”起來,讓“希望的田野”迸發出更多活力?代表委員和業內人士紛紛建言獻策。
念好“土”字訣 打好“特”字牌
陽春三月的隴原大地,氣溫回暖,生機漸濃。在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大棚裡的蘑菇正如雨後春笋般破土而出。
武威市生產的食用菌聞名全國,培育了金針菇、香菇、羊肚菌等多個優質品種。全國政協委員、天津農學院農學與資源環境學院生物技術系副主任班立桐每年都要往武威市跑上四五趟,幫助村民選育優良菌株、改進種植技術,見證了小小菌菇給我國西部鄉村帶來的發展變化。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五常大米、安吉白茶、大同黃花、洛川蘋果……越來越多帶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走出鄉村,走向市場,成為帶動一方發展的“金字招牌”。
發展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今年2月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是用好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要緊緊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因地制宜選准產業發展的突破口。
“土特產”要闖出一片天地,還要將“好資源”轉化為“好品質”“好品牌”,才能擁有持久的生命力。
“繼續支持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為鄉村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指明了方向。
“要培育和發展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傳統優勢農產品,保護其獨特的產地環境,提升農產品品質,挖掘土特產背後的價值內涵,不斷增強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穆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高春艶說。
在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鬱瑞芬看來,當下部分鄉村地區的產業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土特產”存在品質差異。她建議,將標準化融入並滲透到農業農作生產的全過程、各環節,打造優質農產品基地,加強品牌、品質認證;構建農產品質量風險保障機制,讓消費者放心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