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系列創新產品,得到市場的認可。截至2021年年底,龍祿穎母子的非遺工坊已發展到6家,從業人員1297人,獲得國家專利46項,年產值近3000萬元。
“接下來,我們將把算法引入苗綉設計,探索建立數字化雲工廠生產線,通過手綉與機綉相結合的方式增加產能,將苗綉拓展到家居裝飾領域。”龍祿穎希望借助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拓寬苗綉的傳承之路。
各地的非遺工坊,不僅是非遺產品的“生產車間”,還是不斷播撒非遺種子的“播種機”,持續培養著非遺傳承的新力量。
四川理縣囍悅藏羌綉專業合作社非遺工坊負責人張居悅,是一名90後非遺傳承人。除了設計、生產、銷售產品,張居悅把相當多的精力用在了開展公益培訓和藏羌綉文化的推廣上。截至2021年年底,她的工坊已免費培訓1000餘人,接待研學人員10萬多人次,其中很多是中小學生。
發展的動力足了
美麗的西河、精致的村舍、平整的道路、豐收的田野……走進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栖鳳渡鎮瓦灶村,眼前呈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山水田園畫卷,而這一切都跟一碗魚粉有關。
瓦灶村是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栖鳳渡魚粉手工製作技藝發源地。當地一家食品公司在村裡設立栖鳳渡魚粉非遺工坊,進行魚粉加工製作。不僅如此,在非遺工坊的帶動下,瓦灶村的名氣越來越大,順勢發展起鄉村旅遊,成為周邊城市遊客的熱門打卡地,如今,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真是“一碗魚粉帶活一個村”。
帶動地方旅遊業發展,只是非遺工坊激活鄉村活力、賦能鄉村振興的一個表現。一個非遺工坊往往能帶動一個村子的產業。通過培育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非遺工坊增強了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比如,廣西柳州彩雲苗藝商貿有限責任公司依托苗族刺綉設立非遺工坊,通過開展傳統技藝研究、苗族刺綉技能培訓、產品設計、線上線下展示展銷等,讓苗綉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四川阿壩州慈願傳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依托馬爾康藏香製作技藝設立非遺工坊,讓藏香成為馬爾康市鞏固拓展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