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4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長期探索形成的智慧結晶。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光明日報發表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李春根、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公共管理學教研部講師羅家為文章表示,深入貫徹和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
理論邏輯
從哲學意蘊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光輝典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一般而言,現代化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整體變遷,並具有向更大範圍擴展的特徵。工業化被認為是西方早期現代化的核心特徵,正是工業化的迅速發展推動了社會各方面以及人的現代化。由於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率先完成現代化這一歷史進程,現代化一度被西方定義為是一個朝著歐美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系統演變的過程。隨著世界現代化實踐的發展,早期“單線進化論”式的現代化理論遭到了現實的挑戰,又逐漸形成“依附理論”“世界體系理論”等現代化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現代大工業、世界歷史、東方社會發展等話題時,閃耀著鮮明的現代化思想。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階段是發展過程的一次飛躍,具有同以往各個歷史發展階段所完全不同的重要特徵,主要表現在大工業生產、現代科學技術、世界整體、高度分化和整合、世俗化和城市化。實現民族獨立是開啟現代化的先決條件,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社會化大生產是現代化的基礎,世界上並無實現現代化的固定道路和可復制的模式。中國共產黨在“兩個結合”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功開創、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普遍性特徵,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儘管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不斷加劇。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內部要素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必須開創一條新的現代化道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在長期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思想理論結晶,是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超越,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重大豐富和發展。
歷史邏輯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革命和奮鬥,最終建立了新中國,徹底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在鞏固新中國政權的同時,不斷推進現代化建設事業,從“以蘇為師”到“以蘇為鑒”,在艱難中探索、總結和前進,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反思總結蘇聯片面注重工業化的經驗教訓後,提出要合理調整農、輕、重比例,協調發展農業和工業,並特別強調科學技術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努力把我國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後,我們黨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出了“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概念和“小康”的概念,強調要同時抓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此後,黨相繼提出了現代化建設“新三步走”戰略、“三位一體”布局和“四位一體”布局,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更加全面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胸懷“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新時代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更加豐富的特色內涵,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巨大優勢,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