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1日電/網評:攻關農業“芯片”需靠合力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珍
不久前,農業農村部印發《國家育種聯合攻關總體方案》,提出到2030年,在品種培育上,選育推廣一批突破性新品種,主要糧食和畜禽品種力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企業發展上,形成一批航母型領軍企業、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企業、專業化服務平台企業;在創新水平上,建立規模化、協同化、智能化現代育種新模式。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種業科技和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業用種安全總體水平較高,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關鍵有力支撐。我國自主選育的優質高產、抗逆廣適、性狀突出的水稻、小麥新品種國內市場占有率高,種源已實現自主可控。不過,目前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能力與前沿國家仍有較大差距,育種規模化、組織化程度較低,商業化育種體系尚不健全,一些核心種源在品種產量、性能、品質等方面不及國際先進水平,少數種源如甜菜、白色金針菇等仍主要依賴進口。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聚焦優勢種源、有差距的種源以及主要依靠進口的種源,亟需進一步提升育種能力和良種性能,增優勢、補短板、破難題,確保我國農作物、畜禽、水產等種源自主可控,促進種業振興。種源選育、品種培育需要持續的技術、人才、資源、資本等要素投入,而龍頭企業、涉農高校、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各類主體掌握的要素差異較大,因而,唯有集中多方力量聯合育種攻關,方能持續提升種業核心研發能力、產業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
聯合育種,能發揮各類主體優勢,產生放大效應,但前提是明確好核心主體與其他主體間的關係。祗有協調各方,才能優勢互補,形成育種攻關協同力。實踐表明,除了建立部際工作協調機制外,政府應在育種聯合攻關中扮演好協調者和引導者角色,種業龍頭企業則是育種聯合攻關的核心主體。
政府不僅要提供各類政策要素,還要統一協調並引導育種聯合攻關各主體間的行為,助力實現育種攻關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應積極與市場及社會多元主體密切合作,引導技術、人才、資源、資本等要素向種業龍頭企業集聚,一方面可以為種業龍頭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優勢奠定資源基礎,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涉農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轉化率和金融機構的發展能力。
實現育種聯合攻關,關鍵在於提升種業龍頭企業競爭力。龍頭企業應高效整合內外部資源、技術、能力、經驗,形成自身的核心優勢,能夠針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和顧客需求重構內外部資源,成為種業市場的供應者、品種更新的推動者、產業融合的引領者。通過充分發揮種業龍頭企業的“主板”集成作用,使科研、生產、市場、投資等都能找到相應“接口”,推進創新成果快速產出和轉化,不斷提升國產農作物、畜禽、水產種源與品種的市場份額及競爭優勢。
夯實育種主體的內在驅動力,構建合理的權益分配機制頗為重要。應創新權益分配機制,激發種業產業鏈上各主體的內在動力,增強育種聯合攻關主體間的協同力。應全面開展育種聯合攻關,加快選育一批滿足多樣化、多層次、多元化市場需求的突破性育種材料和新品種,促進水稻、小麥、大豆、生豬等重要農產品品種更新換代,為持續增強我國種業國際競爭力築牢根基,為百姓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健康提供堅實種源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