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好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係。既要立足當下,腳踏實地解決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具體問題,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又要放眼長遠,克服“碳衝鋒”等急功近利傾向,在降碳節奏和力度上科學把握,舉措上穩中求進,逐步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堅持雙輪驅動、兩手發力,通過新型舉國體制的構建和碳市場機制的完善來破除有礙碳減排的藩籬,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形成“雙碳”工作激勵約束機制。
推進“雙碳”工作的加、減、轉、控路徑
文章提出,綠化國土,增加碳吸收。在生態治理上做文章,著力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統治理,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維護和優化森林、草地、耕地、土壤、濕地、海洋的碳匯功能;在擴綠上下功夫,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因地制宜規劃和實施碳匯林建設等項目;在耕地上動腦筋,改良農業種植方式,科學發展碳吸收種植業。如此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及其碳匯能力,以碳吸收的更多增量去抵消碳排放量,從而逐步趨向碳排放與碳吸收的平衡。
優化結構,減少碳使用。在能源結構綠色轉型上發力,有序淘汰煤炭落後產能、增加先進產能,“兜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並盡快提高煤電效率,力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讓黑色的煤炭“綠”起來,驅使煤炭消費盡早達峰,同時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增加經濟社會發展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促進煤炭和新能源的優化組合,推動產能、用能總體過程的減污降碳;在產業結構綠色轉型上發力,通過傳統產業的升級、清潔生產的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壯大等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推動社會生產整體過程的減污降碳;在消費結構綠色轉型上發力,遏制奢侈浪費,倡導低碳消費,鼓勵綠色出行,力行“垃圾分類”,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推動家庭、社會生活過程的減污降碳。
創新技術,驅動碳轉換。通過減碳技術的開發應用,提升生產生活過程中碳資源的轉換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強度;通過去碳技術的創新突破,推動碳的捕集利用與移除封存,將碳污染物轉換為產品、資源或無害物質;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的深度融合,以“矽基”數字創新賦能“碳基”產業低碳發展,形成碳轉換新動能和增長極。
完善機制,控制碳排放。建立資源環境國情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全民教育機制,把控制碳排放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深化能源和相關領域改革,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及其執行機制,形成碳排放控制政策鏈;穩妥實現從表面的能耗控制走向直擊要害的碳排放控制,以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倒逼產業結構低碳,更好發揮政府在碳減排中的調控作用;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構建雙碳智慧監測平台,健全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能源要素向各地優質項目、企業、產業流動和集聚,實行生態保護收益和碳排放污染成本的內部化,充分彰顯市場在碳排放“雙控”中的導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