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把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改革相結合
http://www.crntt.hk   2022-11-06 08:45:17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要求。
  中評社北京11月6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這是黨中央基於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和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於今後一個時期有效發揮大國經濟優勢、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要深刻理解這一決策部署的歷史邏輯、時代背景和實踐要求,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邁上新的台階。

  一、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的歷史邏輯和時代背景

  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文章表示,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兩者之間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解決供求失衡問題要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學把握兩者關係,提出適應時代要求的發展思路,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

  (一)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應對外部衝擊、穩定經濟運行的有效途徑。社會總需求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構成,其中消費和投資為內需,出口為外需。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較大衝擊,外需急劇收縮,黨中央提出“立足擴大國內需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長期建設國債、連續下調基準利率等,穩定了經濟增長。2008年,針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黨中央提出“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出台以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為主要內容的一攬子計劃,穩定了市場預期,使經濟迅速觸底反彈。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圍繞擴大內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中國加快實施重大項目工程,積極穩定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保持了經濟穩定發展。從長期視角看,全球經濟再平衡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演變的邏輯主線。中國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不僅實現了自身經濟穩定和轉型發展,而且為世界經濟再平衡和穩定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治本之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三期叠加”的複雜局面,前期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不可避免產生產能過剩、債務累積、成本上升等問題,人口、勞動力、技術、全要素生產率等影響長期發展的供給側要素發生深刻變化,經濟運行主要矛盾從總需求不足轉變為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矛盾的主要方面轉到供給側。2015年,黨中央提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通過大力推動“破、立、降”,使供需結構失衡得到矯正,通貨緊縮趨向得到遏制,不僅提振了中國經濟增長,也促進了全球經濟復甦。2018年,黨中央進一步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要求更多採取改革辦法,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著力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推動金融和實體經濟、房地產和實體經濟等深層次關係調整優化。通過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明顯提升,發展新動能加快成長,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

  (三)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是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增強發展主動性的長久之策。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紀疫情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復甦乏力,通脹水平居高不下,主要發達經濟體大幅調整宏觀政策,國際需求可能進一步波動收縮。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區域布局正在發生廣泛深刻調整,能源資源等供應穩定性下降,全球經濟原有供需循環受到干擾甚至被阻斷。特別是某些國家不顧國際關係準則和經貿規則,試圖通過脫鈎斷鏈、打壓企業等方式極限施壓,阻礙中國經濟發展和結構升級,對全球總供需平衡產生重大衝擊。從國內看,近來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一些領域風險因素上升,人口老齡化加速,勞動力、土地等傳統優勢弱化,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受到制約,亟待從供需兩端發力,既擴大有效需求,又推動生產函數變革調整,塑造新的競爭優勢。針對這種新形勢,2020年以來黨中央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發展的基點牢牢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我們統籌謀劃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卡點堵點,推動供需良性互動,在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

  (四)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賦予了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新的歷史特點和實踐要求。中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部分領域“有沒有”的問題基本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更加突出,需要通過高質量發展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要遵循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牢牢把握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有效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更好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

  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則要求

  文章指出,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是戰略舉措,在推動兩者有機結合過程中必須把握好以下重大問題。

  (一)推動兩者有機結合必須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高質量發展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擴大的內需必須是有效需求,是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是有合理回報的投資、有收入依托的消費、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需求,是可持續的需求。財政和貨幣政策要在有效需求不足、市場預期不穩時出手,做到適時適度、精準施策,不能搞大水漫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在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上做文章,提升供給結構對有效需求的適配性,不能形成不符合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的落後產能和產品,造成社會資源和財富浪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就是要把兩者統一到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上來,在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中,釋放兩者有機結合新的巨大潛力;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形成兩者有機結合新的戰略方向,推動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消費和投資、內需和外需、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良性互動和高水平動態平衡。

  (二)推動兩者有機結合必須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經濟發展最終靠供給推動,從長期看是供給創造需求。發展永無止境,供給端質量提升和結構升級也永無止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表現在供給存在卡點、堵點、脆弱點,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就是要發揮創新第一動力作用,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著力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以自主可控、優質有效的供給滿足和創造需求。一是在對外依賴度高、短期難以有外部替代來源,可能會出現斷供斷鏈的領域,要加快補短板。二是在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滿足的領域,如優質品牌商品,育幼養老、健康文化等高品質、多樣化生活性服務業,研發設計、會計審計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綠色生態產品等,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盡快優化供給結構。三是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趨勢,推動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發展,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形成經濟發展不竭動力。

  (三)推動兩者有機結合必須堅持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中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人的中等收入群體,正在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持續推進,是世界上最有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製造業體系,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供應鏈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擁有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強大供給能力。市場範圍決定分工廣度和深度。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顯著的規模經濟優勢、創新發展優勢和抗衝擊能力優勢。堅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就是要充分用好超大規模市場這個寶貴的戰略資源,為市場主體營造長期穩定的良好發展預期,在高質量發展中推動共同富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升市場自主支出意願和能力,以規模擴大、結構升級的內需牽引和催生優質供給。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