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把握國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探索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路,建立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黨的二十大作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里程碑意義。14億多人走向現代化的新征程,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先例,是一個偉大創造。這就需要把握基本國情,深刻總結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基本經驗和規律,深入研究某些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理論與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在前進道路上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形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為什麼要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文章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國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抓住發展關涉的重大問題,如何形成發展的動力?關鍵一招仍要依靠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是為了發展。在改革中實現不斷發展,在發展中不斷深化改革。回望過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深入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既具有重大發展潛力,又肩負深化發展的重大任務,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抓住戰略機遇、應對風險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由此,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基本要求,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充分釋放14億人潛在的增長動力和發展活力。
當前,中國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全面深化改革又一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既面臨“新兩步走”的歷史使命,又面臨內外環境變化帶來的新挑戰、新任務。未來10-15年,推進結構轉型為目標的結構性改革,邁過高質量發展的“門檻”,與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更加緊密融合。例如,中國總體進入工業化後期,但尚未進入後工業化社會,與工業化後期的一般標準尚有差距。比如從產業結構看,中國服務業占比和工業化後期一般標準相比至少還差10個百分點以上;從消費結構看,中國老百姓的服務型消費和工業化後期標準相比至少還差10-20個百分點,等等。由追求經濟發展的體量與速度向追求經濟發展的結構與質量的轉型推動產業結構、科技結構、消費結構、城鄉結構、能源結構、貿易結構等轉型升級,這就需要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以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水平開放為重要動力,以結構轉型贏得發展主動。
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釋放發展活力
文章分析,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把握國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探索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路,建立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依靠市場經濟,推動經濟的高速增長,這是中國的偉大實踐,是中國改革實踐作出的重大理論貢獻。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取向。邁向新征程,報告就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12方面的重大任務。例如,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弘揚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報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要求,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性、指導性。
著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在推動深層次市場化改革。由此,厚植發展信心、增強發展信心、優化發展環境。其次,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激發國內市場活力,又要在適應國際經貿規則重構中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這就需要實現公開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科學規範的市場監管體系,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