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主动选择的战略举措。 |
中評社北京10月3日電/构建以国內大循环为主体、国內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准确把握和深化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內涵和內在逻辑,对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內涵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荣晨文章认为,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於使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即往复回旋。社会再生产也存在循环,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周而复始。生产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环节,也是新一轮再生产的起点。经济循环畅通无阻,本质上就是要打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梗阻。祗有消费完成,生产才有价值,不以消费为最终目的的生产必然不可持续,经济循环就会中断。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整个循环系统畅通,经济发展就有利。反之,哪个环节阻滞,上下游都受影响,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
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徵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強。自立自強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強化自主创新,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內涵型增长。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发展就是整个经济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目前,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祗有自力更生。历史经验和国际实践也表明,从引进吸收到原始创新,科技自立自強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再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強大动力是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內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关系,不断深化对內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向內看,改革又到了新的历史关头,要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向外看,经济全球化遇到一些回头浪,但世界決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是开放的条件,开放是改革的外部推动力;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每一轮的改革,总是伴随著新一轮的开放;更深层次的开放,总是推动著改革进一步迈向纵深。
最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优势条件是国內超大规模市场。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是由众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超大规模市场能夠推动劳动分工深化,进而促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以及产业竞争力提升。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強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人口、1.6亿多户市场主体,大量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有条件、有能力充分发挥大国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这种全面发展的超大规模市场,既为应对不确定性因素提供了充足有效的回旋余地,也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巨大潛力和強力支撐。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內在逻辑
文章分析,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主动选择的战略举措。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內部可循环。2008年以来,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內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中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內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此外,过去偏重于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带动国內、首先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旧“双循环”格局越来越难以为继。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叠加背景下,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最大程度激活內生动力和內生因素,以国內发展基本趋势向好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第二,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国民经济可分为供给和需求两个基本方面,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改革和管理是从供给侧入手还是从需求侧入手,应以经济发展的矛盾运动要求为根据。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托要素成本低的竞争优势转为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撐,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的关键在於供给侧。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強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增強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