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湧入美國選舉,無疑將對候選人的行為、政黨的行動和政府的決策產生影響。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總統的競選制度講究‘論功行賞’。總統上任之後,會根據政治捐助者的貢獻,提供政治上的回報,例如駐外外交官的身份、進入政府內部從事公職,或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到執政過程之中等等。這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回報。”
這種“交換”,使得美國政治與“黑金集團”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本質上反映的是幕後“金主”的訴求。競選人所作出的承諾中,有許多是應‘黑金集團’的訴求,每一屆政府上台之後,尤其是新任總統,所謂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很大程度上是燒給幕後‘金主’看的。這使得他們往往頒布一系列反對或者撤銷原總統相應政策的行政令,令美國政策的延續性受到了破壞。如此反複的政策傾向,不僅直接影響美國政策的施行,也讓美國民衆關注的急需改革的領域受到忽視。
金錢政治由來已久
“要贏得競選,需要兩個東西。第一個是金錢,第二個我就不記得了。”100多年前,競選專家馬克·漢納幫助威廉·麥金利兩次贏得美國總統選舉。在他談到成功經驗時,毫不避諱地道出了美國由來已久的“金錢政治”的秘密。
在美國大大小小的選舉中,競選人都需要通過“燒錢”來提升“存在感”,包括打廣告、雇工作人員、印制宣傳品、到各地舉辦競選活動,甚至是打擊競爭對手等等。為支撑巨大的競選支出,找到出資“金主”是競選人的頭等大事。
據統計,1860年美國大選時,共和黨花費10萬美元,使亞伯拉罕·林肯當選美國第十六任總統。而現在,美國總統競選費用正在成倍增長——2004年,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兩黨總統候選人的選舉費達7億美元。2008年,這一數字快速增至10億美元,2012年則是20億美元。2016年,包括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在內的美國大選總共花費了66億美元。2020年,美無黨派機構響應性政治中心估測,美國大選花費近140億美元,達歷史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