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日電/網評:創科創未來 培育新亮點
來源:大公報 作者:冼漢廸
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面對當下國際形勢錯綜復雜,香港經濟要獲得持續發展,除鞏固金融、物流等傳統支柱產業的優勢外,更須走向多元化。香港基礎科研實力深厚,法律、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等配套服務體系健全,加上高度國際化以及“一國兩制”下香港在引進海外團隊、開展合作研究等方面有彈性,具有發展創科的土壤。筆者認為,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及加強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聚焦創科發展,培育為香港經濟新亮點,應成為新一屆特區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歷屆特區政府的努力下,香港創科土壤得到源源不絕的養分,在基建設施、基礎研究、人才培訓、科普教育、成果轉化、投資初創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也取得一定成果,例如初創企業的數目由2014年的約1000家躍升至2021年的超過4000家,同期風險投資基金投資額也由12.4億元激增至471億元,更見證十多間獨角獸企業的誕生;香港現時亦已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資中心,成果得來不易。
對新技術採取“先行先試”
但要創科持續發展,除了穩定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政策上的配合以及觀念上的轉變,加上改變目前公私營研發的投入比例,利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極大地鼓勵私人資本參與到創科的投資,香港的創科才能持續發展。
筆者認為,過往推出新政策的速度比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其中一個原因是相關部門各自為政,缺乏創新魄力,只重視程序的按章辦事的工作模式。
新一屆特區政府以“以結果為目標”作為施政目標,加上政府架構重組,對破除部門之間的障礙、加快工作流程勢必有所幫助。新一屆特區政府在政策制定時,不單可以“成熟一項推一項”,在創科政策上,更可以參考內地“先行先試”的做法,對新技術不應以現有的思維及法律條文規限,讓新技術發展一段時間後,檢討發展趨勢及當中問題,再完善政策,以配合世界科研日新月異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