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擁有五所躋身全球百大的大學,以及兩所大學醫學院躋身全球50強,實力備受國際肯定,但卻存在培養人才的結構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要求不相符合的結構化問題,究其原因,在於當前香港理工科畢業生缺乏就業崗位、報酬偏低的現實狀況,加上研究人員缺乏晉升渠道,以及不少內地在港就讀學生畢業後均選擇回到內地發展,導致香港長期缺乏創科人才。
與此同時,在現時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制度下,是以四個“核心科目”──即中、英、數、通識/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來決定學生是否達到入讀大學門檻,當中祗有數學一科與“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簡稱:STEM)”教育略為相關,可見DSE很難有效地發掘學生STEM的潛能。
筆者建議,新一屆特區政府一方面除需要大力投放資源於STEM教育外,更應把握建設大灣區的機遇,為理工科畢業生創造獲得更多高報酬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使社會形成一種崇尚理工學科的氛圍,從而促使更多學生選擇修讀理工學科,為高校的人才培養結構帶來實質轉變。
面對外地學生在港畢業後流失的問題,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應積極考慮在這些人才畢業後至獲得永久居民身份前,為這個群體提供各項支援,例如人才公寓、醫療保險津貼等。
至於改善公私營機構在科創投入的比例方面,香港的科研資金投入比內地和周邊地區為低是不爭的事實。與此同時,國際上一般以私營機構為創科的投資主力,私營資金成本效益通常較公營資金高,但目前香港的科研資金過度依賴公營機構,私人科研資金投入不足,情況有待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