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在山海林田間“種科技”的人
http://www.crntt.hk   2022-05-30 18:11:27
  中評社北京5月30日電/據新華網報道,如今已遍布全國的科特派發源於閩北。科特派既是一項制度也是一群人,20多年來,在“高位嫁接,人才下沉”制度安排下,科技特派員成為福建田間地頭一個個特殊而又親切地稱謂:“榛仙”“菇王”“葡萄仙”“財神爺”……他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在山海林田間“種科技”,寫就“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注腳。

  發端20多年來,這一制度在福建經不斷總結完善鞏固和堅持,先後把6萬餘名科技人才源源不斷輸往農村和車間,“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勢。20餘年如一日,當下在福建,科特派制度內容常新,科技特派員們熱情不減、精神勃發,爭相前往八閩大地最需要的地方,創造屬於自己的榮譽和“傳說”。

  農業科技“種子”喚醒土地生產力

  “有的果樹必須剪去老葉才會抽新芽,那時農民不知道,舍不得剪就提高不了產量,還影響柑橘質量。”被鄉親們親切稱為“吳博士”“一號特派員”的吳敬才,對20多年前的場景仍記憶猶新。

  時值1998年,當年的閩北南平市遭遇罕見大洪災,農業損失嚴重。作為以糧為主的農業大市,彼時當地還面臨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和粗放農業轉型的困境。農業農村何去何從,轉型從哪裡突破,是南平的幹部必須回答的問題。

  這一年,南平市幹部展開“駐村三晝夜”“千人大調研”,農村科技服務“線斷、網破、人散”的現實和農民對農業科技的渴求,讓南平市決定選派農業科技人員下鄉服務。

  同年12月,剛從德國進修回國的吳敬才被派駐到延平區溪後村,成為科特派制度的先試先行者。“那時農民對品種認識不全面,種植技術不成熟導致品質不佳,柑橘難賣。”吳敬才說,下鄉後,他向村民介紹引進臍橙,又到果園裡指導科學嫁接、修剪、防害等,受到群眾熱烈歡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