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2日電/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不容忽視的是,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導致風險挑戰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無論是長期發展還是短期增長,都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壓力。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我們需要深化對現代化進程中經濟規律的認識,把握經濟現代化發展大勢,科學分析經濟形勢,從而堅定信心,制定出正確的經濟戰略和有效的經濟政策,實現符合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
在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形成特質中深化對總體性規律的認識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形成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一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個時期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向著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目標不斷發展,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了前提和經濟基礎。二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個時期我們形成了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明了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方向,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初步形成。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個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理論和制度體系日趨完善,物質基礎更為堅實,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深遠。
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形成過程中可以看出,最為關鍵的要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充分表明,對於後發國家而言,擁有一個積極、堅強、有效的國家領導力量是實現經濟趕超的關鍵所在。在我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過程中,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科學制定並不斷完善短中期現代化目標,堅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長期目標不動搖,充分發掘潛力、抓住機遇。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歷史經驗證明,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中央對經濟發展的掌舵領航作用,這是我國經濟現代化必須遵循的總體性規律。在經濟工作中越是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就越是要堅定信心,深化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這個規律性認識。這要求我們必須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統一到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重大決策和重要戰略部署上來,必須不斷完善黨領導經濟工作的體制機制,有效發揮黨在各個經濟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作用。
在把握現代化發展階段特征中深化對高質量發展規律的認識
經濟規律雖然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但並不意味著所有規律都適合所有國家、所有地區和各個經濟發展階段,尤其是在具體經濟工作中,必須結合經濟發展階段和具體國情來認識和使用經濟規律。我國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需要積極探索新發展階段的經濟發展規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這需要認識把握高質量發展規律。高質量發展要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導,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因此,在新發展階段,必須積極探索創新發展規律、協調發展規律、綠色發展規律、開放發展規律和共享發展規律,並將這些規律應用到具體的經濟工作中。進一步看,高質量發展規律可以由這五方面規律組成,而且每方面規律又包含著豐富內容,甚至每方面發展規律都可對應相應的經濟學分支,如創新發展規律可以對應創新經濟學或者技術經濟學,但總體上高質量發展規律是一個以人民為中心、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五方面經濟規律呈現有機聯繫的規律系統,我們必須從整體上把握。在這個規律系統中,共享發展規律體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方面的規律,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更多體現生產方式方面的規律,其中創新發展規律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規律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規律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規律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既然高質量發展規律是一個系統,這就進一步要求我們在具體應用中既要把握五方面規律的各自要求,又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統籌協調,注重把握高質量發展規律的內在聯繫和系統性。面對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多重經濟壓力時,一定要堅持系統觀念,從問題導向出發,抓住主要矛盾,各方面政策要具有協同性。尤其是面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時,要注重協調逆周期政策與跨周期政策,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與需求側管理政策協同。各部委和各地方政府在出台經濟政策時,要堅決服從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充分考慮政策協同效應,打好政策組合拳,避免出現合成謬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