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5月11日電/據新華社報道,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強調要“發揮科技保護支撐作用,推動古籍保護關鍵技術突破和修復設備研發”“積極開展古籍文本結構化、知識體系化、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實踐”,對各類古籍存藏機構積極應用現代技術手段、全面提升古籍保護工作的質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來,現代科技賦能古籍保護研究利用的作用日益凸顯,一些圖書館、博物館及相關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率先探索應用現代智能技術推動古籍資源的智慧化建設、管理與服務,取得了許多創新成果。例如,天一閣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等採用智能傳感等技術,實現對古籍庫房、展廳、展櫃等環境數據的實時采集、動態監測與智能分析;國家圖書館製作《永樂大典》VR資源,集成5G、全景視頻拍攝、三維動畫製作等技術手段,全景再現《永樂大典》的成書過程及歷史變遷;中央電視台錄制《典籍裡的中國》專題節目,結合環幕投屏、AR、實時跟蹤等技術,以故事化的場景,生動解讀《尚書》《論語》《天工開物》等古籍內涵;上海圖書館建設“家譜知識服務平台”,應用關聯數據、地理信息系統、可視化等技術,整合館藏家譜文獻及相關檔案信息,支持用戶通過時空坐標溯源家族發展源流與遷徙分布;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研發“吾與點”古籍自動整理系統,能在10秒內完成約5萬字古籍文本的自動句讀和標點;阿里巴巴研發“漢典重光”古籍平台,應用機器學習方法對20萬頁中文古籍善本進行自動掃描與OCR識別,準確率超過97.5%,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古籍典藏的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我們做好新時代古籍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智能技術的加速迭代,為我們做好新時代古籍工作創造了更好條件。由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支持指導,國家圖書館牽頭實施的“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以及各地組織實施的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建設項目中,也都將應用現代智能技術手段改造提升古籍工作水平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作了統籌部署。結合當前我國古籍工作基礎,借鑒各領域已有智能技術應用實踐,我們認為,下一步應重點從以下方面推進相關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