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
http://www.crntt.hk   2022-04-17 08:40:14
  中評社北京4月17日電/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後中國面臨的一個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明確做好“雙碳”工作的重大意義,找准關鍵和重點,並探索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實現長遠目標。

  做好“雙碳”工作意義重大

  經濟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周宏春文章稱,碳達峰碳中和是兩個環環相扣、密切相關的目標,碳達峰是碳中和必須經歷的階段。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碳排放強度起點高、實現時間緊。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一般需用40年以上甚至70年,而中國只有約30年時間。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期、窗口期。我們必須對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意義有充分而深刻的認識。

  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做好“雙碳”工作是內在要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同時,中國傳統產業占比較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尚未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轉方式調結構任務艱巨繁重,產業鏈供應鏈處於向中高端邁進的重要關口。推進“雙碳”工作,持續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將加快形成綠色經濟新動能和可持續增長極,為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動力。

  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看,做好“雙碳”工作是戰略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制度不斷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也應當看到,“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應當堅持先立後破,繼續推進節能減排降碳,發展清潔生產,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從維護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做好“雙碳”工作能夠提供重要保障。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須臾不可缺少的資源。中國能源消費中非化石能源占比較少,不少領域能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而且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隨著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能源消耗量還將剛性增長。做好“雙碳”工作,要以保障安全為前提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更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需求,提高能源自給率,增強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安全性、可持續性。

  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看,做好“雙碳”工作體現大國擔當。中國宣布“雙碳”目標,並提出一系列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的具體舉措。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巴黎協定》達成、生效和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有序推進“雙碳”工作,為全球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注入強大動力,並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抓住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

  文章表示,推進“雙碳”工作,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經濟規律,抓住重點、把握節奏。去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與《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前者明確了中國“雙碳”工作的時間表、路線圖,後者細化部署了“碳達峰十大行動”。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中國的制度優勢,扎實推進關鍵領域的各項重點工作,確保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取得積極成效。

  實現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要優化能源結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在保障供應的前提下,努力控制化石能源總量,推動煤炭消費盡早達峰;合理髮展天然氣,安全發展核電,大力發展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努力以非化石能源滿足新增能源需求、替代存量化石能源消費量;改善能源供給、轉化和利用方式,形成少排碳、不排碳的新模式;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積極發展“新能源+儲能”、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實現能源管理數字化、智能化。要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堅持安全降碳,堅持節能優先,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實現能源的安全、高效、清潔、低碳、可持續發展。

  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減碳曲線與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以及城市化水平密切相關。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存量優化和增量提質,推動鋼鐵、有色、建材、石化等行業碳達峰。工業既為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用提供豐富的產品,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要把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切實減少工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服務業低碳發展;大力推行綠色設計,完善綠色製造體系,建設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優化產能規模和布局,促進石化化工與煤炭開採、冶金、建材、化纖等產業協同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引導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向輕型化、集約化、製品化轉型,推動產業結構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轉型升級。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