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電/我國是農業大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必須看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可以說,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對“三農”工作以及推動鄉村振興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系統回答了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行動指南。
把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歷史脈搏,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斷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運用創新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法治思維,研判“三農”問題、把握“三農”本質、推進“三農”工作,對我國“三農”發展作出一系列重大科學判斷,明確了新時代“三農”發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坐標。
第一,作出“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的重大判斷,明確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歷史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誌性工程,組織推進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國情農情和發展階段特征,作出了“進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三農’工作重心已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判斷,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並且基於這一重大判斷,對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等作出部署。這些都為同步推動投入重點的轉移以及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的轉型和完善,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指引。
第二,作出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的重大判斷,明確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歷史地位。
當前,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我國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國際衝突、極端天氣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和農業供應鏈中斷等風險相互叠加。
習近平總書記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指出:“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對此,我們需清醒認識到,構建新發展格局,潛力後勁在“三農”,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基礎支撐在“三農”。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就更有保障,開展各項工作也都會比較主動。
第三,作出“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的重大判斷,明確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歷史任務。
長期以來,城鄉發展差距是更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制約因素。多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顯著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得到明顯改善,統籌城鄉發展、城鄉關係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同時也要看到,由於歷史欠賬較多、基礎相對薄弱,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特別是與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總體上仍然滯後,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還不強,城鄉要素交換尚不平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明顯。
習近平總書記從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出發,作出“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的重大判斷,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強調“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榮的農村,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這些年來,我國朝著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的目標不斷邁進。
用大歷史觀看待“三農”問題,以系統觀念謀劃“三農”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堅持用系統觀念謀劃“三農”工作的科學路徑。
明確了總目標。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時代‘三農’工作必須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來推進。”在2020年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豐富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強調“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一是促進農業高質高效。推動新時代的農業現代化,要在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的基礎上堅持提質導向。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穩定的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格局,使農業和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態勢更加明顯。二是促進鄉村宜居宜業。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我們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並推進,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進一步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建設。特別是要在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和鄉村治理凝聚力、倡導鄉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下功夫,形成生態為底、文化為魂、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發展格局。三是促進農民富裕富足。既要實現生活富裕,扎實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差距,又要實現精神富足,提升農民精氣神,帶動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品質的提升。
明確了總方針。改革開放後,我們黨提出進一步擺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位置,要求發展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進入新世紀,我們黨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這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必須長期堅持的一個重大方針。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基本方針。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就是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就要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優先考慮“三農”幹部配備,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不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明確了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
順應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更高期待和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情農情,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其中,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重點是健全鄉村產業體系,提升鄉村產業質量效益,提高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重點是提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建設美麗宜居家園的需求;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重點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重點是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主要目的,重點是鼓勵廣大農民群眾勤勞創新致富,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可見,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三農”工作中的體現。
把改革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根本動力,構建起完備的框架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解決城鄉差距、收入差距問題為主攻方向,構建了一整套完備的規劃體系、組織體系、政策體系、制度體系。
科學制定規劃體系。堅持規劃先行,是我們開展“三農”工作的重要經驗。2018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抓緊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階段性謀劃,明確了時間表、任務書和路線圖,為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依據。隨後,各地區各部門根據要求,結合地方和工作實際,突出規劃的系統性、前瞻性、指導性、約束性,制定了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形成完整的規劃體系。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管理,嚴格執行規劃,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發揮規劃的指導作用,保證各項建設目標順利實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遵循鄉村建設規律,著眼長遠謀定而後動,堅持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從容建設”。
系統打造組織體系。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做好新時代的“三農”工作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各級黨委要扛起政治責任,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以更大力度推動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