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滬深兩市三季報盈利上市公司均超八成
http://www.crntt.hk   2021-11-10 10:49:45
  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基石,實體經濟的“領頭雁”,其業績真實反映出國民經濟發展態勢。截至10月31日,滬深兩市共有4168家上市公司披露三季報。財報顯示,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生產經營在“穩”的主基調上,保持高質量發展勢頭,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彰顯出較強發展韌勁,上市公司作為實體經濟“基本盤”地位不斷鞏固。

  業績保持穩增

  三季度,滬市有1467家公司實現盈利,占比89%,較去年同期上升2個百分點。其中,超六成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三成公司增幅超過50%。深市有2122家公司實現盈利,占比84.31%。其中,654家公司增幅超過50%,占比25.98%。滬深兩市實現盈利的上市公司均超八成。

  “三季度上市公司營收和利潤等業績指標持續向好,兩市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延續了穩定增長態勢,呈現出結構持續優化的特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分析稱。具體來看,前三季度滬市主板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33.44萬億元,同比增長21.43%;實現歸母淨利潤3.08萬億元、扣非後淨利潤2.9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14%和33.45%。深市上市公司整體平均實現營業收入51.50億元,同比增長28.20%;實現平均淨利潤3.65億元,同比增長20.93%。

  科創板表現亦不俗。專家表示,科創板中上市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促進產業升級,業績穩定快速增長,反映出科技創新企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前三季度,科創板整體業績延續高增長態勢,實現了營業收入、淨利潤同比大幅上升。科創板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4839.57億元,同比增長45.08%;歸母淨利潤630.20億元,同比增長64.01%;扣非歸母淨利潤507.96億元,同比增長39.25%。營業收入方面,九成公司實現營收增長,38家公司實現收入翻番。淨利潤方面,七成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增長,80家公司增幅在100%以上,最高達290倍。

  此外,創業板上市公司同樣在支持科技創新、服務實體經濟中取得可喜成績。前三季度,創業板公司實現平均營業收入17.71億元,同比增長26.02%,平均淨利潤1.6億元,同比增長10.67%。<nextpage>

  研發驅動發展

  上市公司的穩健發展,為我國經濟的行穩致遠增添底氣與定力。這份底氣與定力很大部分源於企業研發的投入。

  “研發是科創企業發展的核心內驅力。在‘十四五’規劃導向下,上市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研發能力強的企業經營業績表現較好,抗風險能力較強,特別是先進制造、綠色低碳、現代服務業等行業呈現穩健快速增長勢頭。”劉向東表示。

  被視為科創企業“聚集地”的科創板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合計金額達376.68億元,同比增長40%,投入金額已接近2020年全年水平。

  目前,科創板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平均為13%,居A股各板塊之首。其中,集成電路、醫藥制造、軟件等行業研發投入占比居前,華潤微、君實生物等15家公司研發投入在5億元以上,金山辦公、微芯生物等52家公司研發投入強度超過20%。

  創業板公司同樣在深耕自主創新中發力。數據顯示,創業板中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合計達824.7億元,同比增長34.2%。其中,貝達藥業、深信服等46家公司研發強度達到20%以上;寧德時代、邁瑞醫療、藍思科技等6家公司的研發費用達到10億元以上。

  創業板138家“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展現出較強的發展韌勁,實現平均營業收入7.63億元,同比增長35.53%;平均實現淨利潤1.03億元,同比增長28.63%。<nextpage>

  伴隨著科研的投入,創業板戰略新興產業業績表現優異,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公司實現平均營業收入80.71億元,同比增長95.22%,實現平均淨利潤7.42億元,同比增長107.02%。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宋亭亭表示,三季度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銷售繼續爆發式增長,新能源車銷售量達94.6萬輛,同比上升168%,新能源乘用車車企規模經濟點有望來臨。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三季度報告展現了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進程,伴隨著新經濟、新技術、新能源的亮麗表現,上市公司有望實現長期盈利,取得高質量發展。”

  積極應對挑戰

  雖然上市公司的三季度業績可圈可點,不過仍有部分上市公司業績不理想。不少公司營業收入或者淨利潤同比出現下滑。部分公司顯示出比較明顯的業績分化格局,經營風險需要持續關注。

  “在總體向好格局下,受疫情反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影響,有部分企業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其經營仍存隱憂,不確定風險猶在。”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滬市主板前三季度整體業績向好,但分季度看,第三季度的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出現環比下滑,分別下降1.92%、6.38%。從行業層面看,部分行業受宏觀調控政策及上游原材料供應緊張影響,經營壓力加大。如火電企業在煤炭供應緊張且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下,第三季度出現大額虧損,其中4家公司虧損金額超過10億元;房地產行業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45.55%,而產業鏈密切相關的建材行業雖前三季度業績同比增長,但第三季度營業收入、淨利潤環比均出現下降,業績承壓明顯。此外,個別公司空心化特征明顯,缺乏自救能力,可能面臨退市出清。<nextpage>

  深市公司業績季度環比增速同樣有所放緩。部分行業經營承壓,農林牧漁行業、休閑服務、商業貿易、房地產、公用事業等行業公司業績呈現下滑態勢。虧損公司家數及金額也有所上升,深市有15家上市公司虧損超10億元,業績承壓顯現。

  中金公司研究員王漢鋒表示,受疫情、總需求不振、上游價格上漲等多重因素影響,部分偏消費相關的行業三季度業績下滑明顯,尤其是利潤率明顯轉弱,食品飲料、家電、商貿零售和紡織服裝等行業均體現較為明顯。整體而言,偏上游強周期行業盈利延續高增長,中下游行業利潤受擠壓明顯。

  專家表示,應重視潛在的風險隱患,持續出台政策防範風險。劉向東說:“在跨周期政策調節下,制造類上市企業經營業務保持好轉,抵抗住了上游原材料和用工成本提升的壓力,但部分企業特別是處於中下游的中小微企業仍面臨較大經營壓力,仍需要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及早度過因疫情反複及外部不確定性帶來的困難時期。”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層面已及時出台普惠金融、財政直達資金等支持政策,精准幫扶中小企業減輕稅費負擔,應對挑戰。前三季度,滬市百億市值以下中小制造業企業融資成本同比下降0.73個百分點,高於制造業整體降幅0.39個百分點;稅費成本同比下降0.16個百分點,高於制造業整體0.12個百分點。相信隨著一系列宏觀政策“精准”賦能,我國經濟將有效應對潛在風險隱患,持續保持高質量發展。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