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會使得金融運轉的許多環節突然停頓,貨幣流通不暢,資源調配不順,那會是一場經濟災難。
也許有人會問,中國改革開放之前,金融又是怎麼運轉的呢?
那時候金融遠遠不及今天活躍,人們融資困難,經濟發展受阻。
改革開放以來,原來僵化管理的土地,不斷進入市場,轉變成巨額財富。
學者趙燕菁提出,土地財政是地方經營城市的融資工具。 “中國之所以能‘和平崛起’,真正原因,恰恰是由於‘土地財政’的融資模式,使得中國不必借由外部征服,就可以獲得原始積累所必需的‘初始信用’。”
趙燕菁的話有道理。其實土地不斷釋放入市,不僅為地方政府提供了融資手段,也為老百姓提供了最為重要的融資手段。
從這個角度來說,甚至可以說,房地產不是簡單的貨幣“蓄水池”,實際上,它本身就是一種間接的“貨幣”。沒有了土地、房子來作為抵押中介,經濟體系中的貨幣會突然崩缺一大塊,會使得廣大小微企業家、需要融資的普通人“無錢寸步難行”。
除了房地產的金融意義,房地產更重要的意義是,它自身對於老百姓來說,是增量財富,也是許多其他財富得以創造的載體。甚至,它還事關人自身的生產。要想提高生育率,人們得有房子住,不管是買還是租,對吧?
所以,增加更多的房子供給,仍然是當前非常關鍵的事。並且,房子的流動限制越少,越有利於它作為抵押品的價值,這其實也是在創造“錢”,是讓更多人有錢。
當然,增加供給不能是盲目的。中國的房子供給問題其實是結構性的問題。在人口流入的一線、新一線城市,房子緊缺,但在一些三線、四線城市,房子就不那麼緊缺。有些地方的房子甚至已經荒廢多年。房子供給問題,不能從總量的視角,搞一刀切。但是誰能知道,什麼地方結構性稀缺,什麼地方相對過剩?沒有哪個具體的人能夠判斷,只能由市場來判斷。
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鄧新華(財經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