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 汪道涵與中評
http://www.crntt.hk   2022-01-13 00:14:28
2010年12月13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張銘清在澳門發表演講時表示,兩岸新聞交流打破了兩岸關係的堅冰,兩岸新聞交流的一小步是兩岸交流的一大步。他還特別提到中評社的成功經驗,指出中評社是一個由兩岸四地集中力量創辦的一個媒體,從雜誌開始,到通訊社,再到網絡,向一個新聞集團的方向發展,反映了兩岸四地新聞媒體未來進一步合作的方向。他引用毛澤東對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評價“方向是正確的、事業是成功的、藝術是好的”送給中評社,高度讚賞中評社的模式是成功的。(中評社記者攝)
 
  1,《中國評論》月刊在兩岸關係領域中力求達到四個突破。

  第一,《中國評論》月刊是創刊之初即成為努力擴展大陸對台政策內涵的月刊,提倡兩岸關係政策層面的思想解放,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兩岸關係理念創新需要邁出第一步。所謂“破繭而出”,“繭”不破,理念是無法創新的。《中國評論》月刊發表了大量的創新觀點。當時的“年少氣盛”之為,至今回憶仍然有熱血沸騰的感覺。

  第二是《中國評論》月刊努力構建為兩岸唯一一個包容紅、藍、綠、白意見的思想交流平台。在《中國評論》月刊最早的幾期裡,多位民進黨的重要專家都撰寫發表過文章。可以說,這些人的文章在《中國評論》月刊早期就已經“登陸”了。而在後來創建中評網、中評社時,同樣沒有放棄這個立場。大批的藍營與綠營專家學者參與了《中國評論》月刊、中評社主辦的研討活動。構建促進紅藍綠白交流思想和觀點、縮小分歧、尋找共識的思想平台,這一使命,必須達成。 

  第三,《中國評論》月刊打破了40多年來兩岸關係背景的報刊不得入島的禁忌,成為了一本兩岸同時發行的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的雜誌,也是第一家可以在兩岸公開銷售的雜誌。2000年4月,《中國評論》月刊在民進黨執政初期被批准入島。民進黨歷屆陸委會及各個相關部門給予《中國評論》月刊支持。兩岸之間立場觀點有不同,但是大家彼此之間還是存在回歸理性的空間,這在中評社也得到了持續的驗證。

  第四,《中國評論》月刊與時代共同進步,承載了兩岸關係理論創新以及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理論架構與內涵的討論與交流責任,是兩岸之間最重要的思想平台。實踐出真知,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從未停頓過,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繁榮、開放和包容的創新時代。《中國評論》月刊、中評社與這樣的時代大趨勢同步而行。《中國評論》月刊、中評社在豐富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理論內涵的過程中不但沒有缺席,還成為了重要的承載思想、創新思想的平台。作用於和平發展、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我們的媒體價值。

  記得當年汪道涵會長把《中國評論》月刊當作自己的孩子,每逢友人總是問道:“你看了《中國評論》月刊嗎?”汪道涵會長珍惜的是雜誌上的文章、雜誌上的思想。也記得錢其琛副總理每當看到《中國評論》月刊上的好文章,就會撕下來,寫上意見,送給有關機構參考。記得有一則故事在台灣專家群中流傳:上任不久的國台辦主任王毅會見台灣學者,有人問道:“你看了《中國評論》月刊嗎?”王毅主任立即從公文包拿出了3本《中國評論》月刊,翻開給台灣專家看,上面劃滿了杠杠。在台灣,《中國評論》月刊是“國家圖書館”館藏雜誌,在美國,則是加州大學圖書館收藏雜誌,供各方專家學者參閱。無愧於汪道涵會長的重托,是我們的所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