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人體實驗
http://www.crntt.hk   2021-11-03 11:47:03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在新藥研發領域廣受關注,“虛擬臨床試驗”等概念也層出不窮。11月2日,世界頂尖科學家新藥研發論壇上,全球頂尖科學家共話制藥新篇。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亞利耶·瓦謝爾聚焦於計算機技術在新冠疫情以及制藥行業的關鍵作用:“如今我們所擁有的巨大算力,能夠解決很多以往無法解決的問題。”

  以新冠病毒為例,瓦謝爾及其研究團隊在去年六月份就通過計算研究方法預測病毒突變的可能性,並在真正出現突變之前就展開了相關研究。而對於藥物研發而言,計算機同樣可以用於藥物的結合親和力計算。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秘書長、世界頂尖科學家國際聯合實驗室高級科學家楊展濤提到了人工智能應用於新藥研發。不管是生物研究,還是藥學發現等等,不僅僅是涉及數字,而是涉及真正的療效、功能、效果,以及藥物對患者是否有害。

  “人工智能現在非常的熱,特別是在近三年是一個大火的領域,”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蔣華良看來,人工智能只是一個新技術,我們還是要非常的謹慎地去使用。

  “人工智能只不過是一種先進的技術,能夠去縮短藥物開發的時間,或者能夠幫助臨床實驗收集臨床數據建立模型,然後去預測藥物到底是不是能夠成功,可能在5年之內我們能夠做到。”與此同時,蔣華良也表示,在實際的臨床實驗中其實還是一個問題,因為臨床實驗是要在人體當中進行的,而不是人工智能能完成。

  “臨床試驗要在人體中進行,而不是人工智能。”蔣華良院士與諾華全球藥品開發部(中國)負責人王興利同時強調了人之於臨床試驗中的主體性地位。儘管數年前就在IBM實驗室見到過機器學習之於臨床研究的前沿應用,王興利依然表示,人工智能是沒有辦法代替真正的人體實驗的。

  一個藥物不會適用於所有的患者,那麼如何能夠讓患者獲益?幾百萬個化合物中可能一萬個能夠成為最後的藥物,但是它的受體可能只是適用於很小的一個人口範圍。

  “在臨床試驗的過程當中,由於樣本量比較小,藥物在其他大量的患者身上到底怎麼樣的,我們需要通過人工智能去測算。”“我們如何能夠去修改我們的在臨床試驗當中的招募受體規則,人工智能可以在這一點幫助我們,這樣能夠提升藥物的特異性,能夠縮短藥物的開發周期。”王興利說。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