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電/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具有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試驗高水平開放政策的獨特優勢。如何加快推進制度型開放、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關監管特殊區域,圍繞這些問題,本期邀請專家進行探討。
主持人:經濟日報社編委、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院長 孫世芳
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
主持人: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是探索和推進更高水平開放的戰略選擇。請問應如何建立與高水平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政策制度體系?
遲福林[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要主動適應國際經貿規則重構的新趨勢,充分學習借鑒國際自由貿易港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和制度安排,加快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制度,增強區域輻射帶動作用。
一是主動對接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對接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需要把握由“邊境上”向“邊境內”拓展的基本趨勢。從開放趨勢看,其不僅涵蓋關稅、配額、海關監管、投資准入等“邊境上”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措施,而且涉及競爭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等“邊境內”規則。海南自由貿易港要以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重點,全面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細化並落實准入前後的國民待遇標準,加強公平競爭審查,打造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要制定海南自由貿易港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制定高標準環境保護標準,開展知識產權保護與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在一些條件暫不具備的領域,通過過渡性、長遠性及原則性的相關安排以實現對接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的實質性突破。
二是把服務貿易作為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突破口。形成與國際相銜接的服務業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體系,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任務,也是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舉措。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以來,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等相繼發布,在放寬內外資服務業市場准入、破除跨境服務貿易壁壘等方面取得一定進展。
未來,海南自由貿易港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建議進一步加大金融、教育、醫療、商務服務、航運服務等領域服務貿易開放的壓力測試,借鑒自由貿易港發展國際經驗,創新實施與跨境服務貿易配套的資金支付與轉移制度,實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制定海南服務貿易“認可經濟營運商”認證標準,實施對發達經濟體人才專業資格單向認可制度,在更多領域實行“標準制+承諾制”。率先實現在醫療健康與免稅購物領域引入國際先進服務管理標準,並以此促進海南自由貿易港服務標準、管理、人才、平台等服務體系建設。適應數字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大趨勢,創新性落實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的政策與制度安排,積極開展電子商務規則的先行先試,為我國參與全球數字服務貿易規則制定探索經驗。
三是在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中拓展區域合作新空間。打造重要開放門戶的重大任務是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與東南亞國家交流合作。東盟在我國開放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020年,中國與東盟首次互為最大貿易夥伴,預計到2030年,東盟將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依托海南自由貿易港獨特的區位優勢,要做好自由貿易港與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政策制度叠加集成,努力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交匯點。例如:參考RCEP靈活、便利的原產地規則,進一步細化和創新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工增值貨物內銷免征關稅政策,加快徵稅商品目錄制定工作,及時調整海南自由貿易港“零關稅”清單;強化海南自由貿易港在投資准入行政程序、行政措施、行政決定及產權保護、市場監管等規則對接。此外,在高水平制度型開放中實現區域性市場建設的重要突破。例如:在區域內旅遊服務、市場體系對接中建立面向東盟的雙邊、多邊旅遊經濟合作網絡;在海南建立面向東盟的熱帶農產品、文物藝術品等商品交易所;籌建區域性金融市場,全面引入國際通行規則,提高海南自由貿易港對促進區域內要素流動及資源優化配置的能力。
四是用好改革開放自主權,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充分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賦予海南的改革開放自主權、特殊立法權與協調機制。明確海南自由貿易港法規制定權的權限邊界,用好海南自由貿易港法規制定權,借鑒國際自由貿易港的一般特征,在本法框架下,推進行政、立法、司法體制創新。加快對知識產權保護、數字經濟、服務貿易、海關監管等領域開展變通性立法,在堅持現行法律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與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接軌。
營造世界一流營商環境
主持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提出,到2025年,營商環境總體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到2035年,營商環境更加優化。請問對標世界高水平開放形態,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應如何發力?
張飛[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當前,國家、地區之間經濟競爭的實質是營商環境的競爭。海南自由貿易港要以制度集成創新為核心,加快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近年來,海南連續發布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並取得初步成效。例如,2020年,新設市場主體數量翻番,增速全國第一;人才引進規模翻番;實際利用外資連續3年翻番等。但是,市場流量偏少已成為制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突出短板。2020年海南對外貿易依存度為16.9%,低於31%的全國平均水平。從國際經驗看,新加坡、杜拜等自由貿易港最顯著的特征在於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能夠集聚市場流量。因此,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關鍵之舉在於通過營造世界一流營商環境集聚和擴大市場流量。
一是按照稅種結構簡單科學、稅制要素充分優化、稅負水平明顯降低、收入歸屬清晰、財政收支基本均衡的原則,結合國家稅制改革方向,健全海南自由貿易港稅制體系。
二是以原產地規則創新形成擴大貿易投資流量的突出優勢。積極對接東南亞大市場,全島封關前加快將加工增值政策實施範圍拓展至洋浦經濟開發區及海口綜合保稅區、海口空港綜合保稅區等區域,不斷擴大產業涵蓋範圍,放寬配額管理。
三是適應離岸貿易發展推進跨境貿易資金結算自由化便利化。以跨境貿易資金結算自由化便利化為重點,突破新型離岸貿易發展的體制瓶頸,帶動金融業開放取得實質性進展,構建與離岸經濟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
四是將行政體制改革作為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重大任務。按照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的要求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形成高效、專業的行政體制。
同時,把提升政務服務效率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保障。從國際經驗看,新加坡營商環境之所以持續位居全球前列,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快速發展,為各類市場主體和公眾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
對於提升政務服務效率有四點建議。一是以數字政務為載體提升政務服務效率。例如盡快將全省及各市縣的政務服務事項全部納入“海南省政務服務網”平台辦理,不斷完善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單一窗口”,推廣移動政務,開通微信、移動客戶端、自助服務端等多元化網上政務服務渠道。
二是推動跨部門數據共享互認。加快打破部門信息、數據壁壘,推進省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采集平台中各部門的數據資源整合、共享、開放,實現數據資源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無障礙、全時空聯通共享。
三是推進政務服務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加快推動政務服務平台與便民服務站點向鄉鎮(街道)、村(社區)延伸,真正實現政務服務便利化。
四是利用數字監管提升政府監管效能。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對往來海南的信息流、資金流、貨物流等基礎數據的“全歸集、全打通、全共享、全利用”,建立異常數據流動適時預警機制。
促進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主持人:服務貿易自由便利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制度與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標世界高水平開放形態,下一步就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集成創新有哪些建議?
趙晉平(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既要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和成功經驗做好頂層設計,又要著力解決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其中增強制度集成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從國際規則和經驗來看,實現高水平服務貿易自由便利需要具備以下制度條件。一是實行各類商業服務主體完全一致的服務貿易市場准入制度,形成公平、規範、有效、法治化的市場競爭環境。二是實行高水平的外商服務業投資准入和准入後管理制度,集聚服務貿易市場主體。三是實行和服務業有關投資設備、耗材的進口零關稅、零壁壘制度,形成自貿港內服務提供商的低成本、高效能競爭優勢。四是實行資本項目可兌換和資金跨境自由流動制度,顯著增強跨境結算支付和服務消費的自由便利性。五是實行自然人跨境自由移動和人才自由執業管理制度,開放專業技術服務市場。六是實行交通運輸工具往來自由便利制度,促使物流和運輸服務快捷高效。七是實行數據有序安全跨境流動管理,保障信息傳輸順暢通達。
推進服務貿易自由便利涉及《總體方案》制度設計的大多數領域,服務貿易制度建設和其他各項制度建設之間相互關聯、甚至互為條件,凸顯了協同推進自貿港制度建設的重要性。
推進服務貿易制度集成創新需著力解決下述幾個重點問題。
一是中央與地方協調存在困難。醫療、教育、文化、旅遊、電信、運輸、金融、科技等重要服務貿易管理權限分散在國家各相關部門,海南需要與職能部門分別協商,中央和地方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壓力較大。
二是海南自貿港法規制度和營商規則體系不健全。海南自由貿易港法頒布實施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提供了基礎性、原則性法律依據,但大量具體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實施還需要由海南省承擔,短期內完成的工作難度較大。
三是必要的制度建設不同步。按照不同領域分別進行對接協調的工作方式,容易造成“擠牙膏”式政策授權,導致政策舉措的“碎片化”。
四是早期階段的壓力測試力度不夠。部分重點園區試行的貿易投資自由便利政策與全島封關運作後自貿港建設和風險防控經驗的需要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五是對服務業投資准入開放和內容監管相互關係的科學認識不足。對教育、文化、旅遊服務、醫療健康、信息服務等服務業擴大開放存在畏難情緒。
對於加強服務貿易制度集成創新有四點建議。
第一,實行更高水平的服務業投資准入和市場准入政策。大幅度縮短涉及服務業的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參照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標準優化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在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基礎上加強服務貿易內容監管,防範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
第二,著力推動服務貿易自由便利制度建設系統集成。落實服務貿易制度建設要求,必須將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投資、交通運輸工具、人員以及數字移動制度建設緊密關聯,加強不同管理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和聯合作業,協同推進和服務貿易有關的制度與政策建設。建議國家牽頭設立服務貿易制度建設專班,科學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和實施方案,並進行常態化督導。
第三,加強海南自由貿易港立法工作創新。海南省要根據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的規定和全國人大、國務院授權,根據自貿港建設實際需要,做好貿易和投資領域的地方立法工作,並在有效發揮自貿港立法咨詢委員會各領域專家作用、開展相關法規的預研究和論證、吸收第三方法律機構提供法規預案,建立常態化立法信息平台廣泛徵求社會意見等方面進行創新。
第四,加大早期階段的壓力測試力度。建議適度擴大洋浦保稅港區“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和原產地管理政策試點範圍,在具備物理或電子圍網條件的重點園區試行“零關稅”居民消費,為全島封關運作後實現高水平服務貿易自由化積累經驗。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關監管特殊區域
主持人:建設全島封關運作的海關監管特殊區域,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重要內容。請問對標世界高水平開放形態,應如何建設海關監管特殊區域?
郭達(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秘書長、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按照《總體方案》要求,建設海關監管特殊區域,就是要充分利用海南獨特地理區位優勢,通過清晰的制度邊界,更加高效、安全地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試驗最高水平開放政策,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雙邊、多邊、區域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把“一線”放開作為建設海關監管特殊區域的首要目標。從國際看,新加坡、杜拜等均體現了“一線高度開放、二線高效管好、區域內高度自由”的一般特征,並以流量經濟帶動自身產業發展和功能提升。新加坡2020年外貿依存度為207.4%,2019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占GDP的比重為25.5%。2018年以來,海南市場流量有了明顯提升,但與自由貿易港的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20年,海南外貿依存度僅為16.9%,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占GDP的比重僅為3.8%,迫切需要實現“一線”放開的率先突破,加快落實《總體方案》中第一階段的政策與制度安排,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拓展政策實施的廣度與深度,以此大幅提升海南市場流量,並形成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在率先“一線”放開中逐步形成“二線”高效、精准管理的制度體系。“二線”管住並不是管死,而是要以不降低與內地連通性為底線,實現與內地間的物暢其流、人便於行。為此,封關制度設計,應從做大市場流量的目標出發,突出“寬進”基礎上的“嚴管”。例如,全島封關運作後,海南自由貿易港貨物經“二線”進入內地視同進口。這就要求“二線”領域的監管制度設計,不僅要重視防範走私風險,更要以不降低海南與內地貨物流動的便利性為底線,實施精准化的分類監管。同時,“二線”領域的金融監管制度,不僅要有效防範境外資金衝擊內地金融市場,也要服務於海南自由貿易港與內地資金的自由便利流動,以及內地企業以海南自由貿易港為平台開展國際融資、對外投資等活動的便利。
努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交匯點。啟動全島封關運作後,自由貿易港政策與制度實施範圍將由目前的重點園區“點狀”布局向全島範圍的“面域”布局過渡,海南有條件盡快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交匯點,並有能力為國內經濟更加順暢、高效循環提供牽引和支撐。全島封關運作後,海南自由貿易港“零關稅”清單將由“正面+負面”向“負面清單”過渡,投資制度將由“極簡審批”向“標準制+承諾制”過渡,服務貿易制度將由減少限制措施向“既准入又准營”過渡,這將為促進國內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商品要素的雙向流動等提供重要動力。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