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沿邊地區如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http://www.crntt.hk   2021-10-09 08:13:07
  中評社北京10月9日電/沿邊地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和安全生態屏障。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沿邊地區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是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一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沿邊地區發展高度重視,作出強邊固防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沿邊地區經濟社會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但與沿海及內地相比,沿邊地區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顯滯後。未來一個時期,我們需用活用好“邊”的優勢,做深做足“邊”的文章,推動沿邊地區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

  共性問題值得關注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區域城鄉研究室主任王喆文章表示,受多重因素影響,中國沿邊地區在城鎮體系建設、經濟持續發展、產業承接集聚、設施連通完善等方面存在的“短板”較為突出,尤其是一些共性問題需引起重視。

  城鎮布局較為分散,區域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力普遍不強。沿邊地區城鎮布局分散,行政中心遠離邊境線和區域中心城市,導致不同地方的經濟社會互動聯繫較弱,區域中心城市對邊境口岸的輻射帶動作用不突出、不充分。

  內生發展動力不足,硬環境和軟環境存在諸多弱項。沿邊地區水電路網、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建設資金不足、發展基礎薄弱。特別是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工業產業鏈條短、集約化程度低,優勢資源深度開發不夠,缺乏高附加值產品。專業技術人才較為缺乏,推動發展的智力支撐較弱,在規劃、技術標準等方面的對接上也存在諸多問題。

  口岸商貿合作層次不高,呈現出“過路經濟”和“通道經濟”的特點。沿邊地區的貿易結構仍以初級資源產品、初級農產品為主,偏低的落地加工率難以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向“口岸經濟”“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尚不顯著。

  對外開放載體平台種類多,定位模糊、同質化發展的現象明顯。沿邊地區對外開放平台種類眾多,除了一些地方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外,還建設有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綜合保稅區、邊境經濟合作區、邊民互市貿易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這些平台大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化競爭問題,未能很好地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其政策功能和產業集聚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發揮。

  扶持政策碎片化特征明顯,部分政策滯後、可操作性弱的問題比較突出。支持沿邊地區發展相關政策的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有必要進一步優化政策設計,重點在形成上下貫通、協同聯動的政策合力上下功夫。

  把握發展的主要思路

  文章認為,總體來看,沿邊地區更好發展雖面臨諸多困難,但也正處於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對沿邊地區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未來,應充分發揮沿邊地區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功能,特別是把握好推動發展的三方面主要思路。

  第一,堅持開放與發展雙輪驅動。應進一步釋放沿邊地區的地緣和資源優勢,突出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打造沿邊特色產業經濟帶。充分發掘開放潛力,繼續深化與周邊國家、地區在生態環保、國際產能、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大力發展泛口岸經濟,以更大範圍、更高層次的高水平開放推動沿邊地區高質量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