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系列研究主題的終極解密與澄清,對貫穿其中的一條萬變不離其宗的思想線索——無政府主義,做了一次集中整理和明確剖白。因此,我們也不能對構成全書六個篇章的二十九個思想的“碎片”等閑視之,它們雖為斷想,卻是功力深厚、見微知著的大家手筆,也為在當下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重新理解無政府主義,提供了一種全新、開放性的角度。
二
在進入斯科特的無政府主義世界之前,有必要簡要了解無政府主義的發展脈絡。作為一種政治運動,無政府主義沉寂有年;作為一種社會思潮,無政府主義卻從未退場。
無政府主義的要義在否定權威。現代知識世界的權威是科學,現代經濟世界的權威是資本,現代意識形態世界的權威是自由、民主,現代政治世界的權威是國家、政府。所以不難發現,在這幾個領域中,無政府主義都以一種積極的有時甚至是一種挑釁式的姿態出場,用誇張的相對主義、多元主義方式對現有秩序提出質疑和挑戰。科學哲學史中的費耶阿本德,所取的就可理解為一種認識論上的無政府主義。他的《告別理性》和那句“怎麼都行”,就成了一個標誌性口號。
無政府主義運動的幾位早期代表人物,雖大多有貴族背景,在觀念上卻與當時如火如荼的歐洲工人運動頗有淵源,更是創建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的主力。馬克思對彼時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歐洲知識分子的普遍聲音。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底層社會的至暗現實、底層民眾的慘淡境遇,特別是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各國政府在政治制度和經濟運行中的職能,遠不能與後來凱恩斯主義風行和福利國家興起時相比,這些都很容易促使人們將矛頭指向資本的貪婪擴張、制度的虛偽無力,尤其是在促進民眾福祉上恪守古典自由主義原教旨因而絕少作為的各類政府。此等“守夜人”,莫如去之,這是無政府主義背後的左翼立場之濫觴。
從蒲魯東開始,無政府主義者內部出現了分化。蒲魯東本人雖也時常談論革命,但更傾向於通過建立工人之間和農民之間的合作經濟組織如工會和互助社來實現和平的社會變革。互助、利他、分權的觀點為歷代無政府主義者所分享。蒲魯東之後的巴枯寧在第一國際內部與馬克思兩股力量之間的論戰,最終導致了該組織的瓦解。兩派的根本衝突在於,馬克思認為工人應該奪取國家控制權進行革命,巴枯寧則走得更遠,認為工人應當通過革命摧毀國家及其他所有形式的政治權力。蒲魯東反對以暴力革命方式實現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