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主席:
圍繞這一目標和定位,我們推出了一些自主品牌,形成了自己的“四梁八柱”。我們舉辦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中國學論壇,大師雲集的國家高端智庫論壇,成立了全國首家智庫研究中心,向全國和海外發布《中國智庫報告》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智庫建設的國際話語權和國家軟實力。“世界中國學論壇”兩年一屆,目前已歷七屆。最初四屆是我組織的。規模比較大,而且研究中國學的話語權在我們這裡。隨著中國的經濟總量和國際影響力日益增長,中國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當代中國發展的秘密在哪裡?大家都願意來參與討論。縱觀這五屆的論壇,第一屆主題是“和而不同”。當時世界上認為美國是“民主典範”,美國也熱衷在全世界推廣其民主模式。我們說世界是“和而不同”,“同則不繼”,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要有多元視野。實際上,論壇作為中國的公共外交力量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第二屆主題是“和平和諧”。當時有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一些國家指責我們謀求霸權。但中國歷來的文化精髓是和平和諧,我們闡明了中國要建立的是和平和諧的社會,追求的是和平和諧的世界,無論是理念、制度、價值、傳統,中國發展絕不會威脅世界,我們的發展是和平發展。這是對“中國威脅論”的回應。第三屆主題是“和衷共濟”。當時國際社會希望中國能在縮小南北差距、應對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包括聯合國會費等議題上負起責任。我們說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但是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因此要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整個世界的和平穩定也需要我們和衷共濟、風雨同舟。第四屆主題是“和合共生”,與前三屆既一脈相承,又在內涵上遞進升華,提倡在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過程中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與共生。當時上海世博會和諧辦會、合作辦會,就是“和合共生”的一個典範。所以我們“和”字當頭的幾屆論壇在中國學者與各界的努力下,吸引了很多中外學者,“中國學”越來越從“隱學”走向“顯學”。從第五屆起,“世界中國學論壇”超越傳統漢學視野域,更加突出當代中國,逐漸成為國務院新聞辦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上海社科院和上海市新聞辦聯合承辦的中國六大對外高端學術平台之一。
我們論壇的特點是主題好、中外高層次學者薈萃、不重複官方說法,學者用學術語言來共同探討。有一年我們邀請未來學家《大趨勢》的作者約翰·奈斯比特參加論壇,經紀人跟我們提出要出場費兩萬五千歐元,而我們的會議經費一共才200萬人民幣。後來我們直接打電話邀請奈斯比特本人。他說,這樣一個高端論壇向我發出邀請是我的榮幸,我也研究中國,能夠在這個場合聽到那麼多專家意見,對我也是好事。於是他專程過來,免費為我們作專題演講。德國勞工與經濟部長、社會黨副主席沃夫崗·克萊蒙特來參會並作演講,也不要報酬。如果沒有足夠的國際影響力和分量,很難吸引這樣高層次的政要和學者親自過來。近年來“世界中國學論壇”已經辦到了國外,在美國、韓國、歐洲、拉美都舉辦了分論壇。吳建民大使生前也很支持“世界中國學論壇”,每一屆都受邀來作主旨演講,參加圓桌會議,專門主持國際問題板塊,對論壇的成功舉辦發揮了很大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上海社科院和外交學院聯合主辦、由吳建民大使擔任總協調員的的“東亞思想庫網絡”金融合作會議,這是能把報告建議送到東亞首腦峰會的唯一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