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現代化理論”的典範
依照孔恩的理論,科學社群(scientific community)是指在某一科學研究的領域內,探索目標大致相同的科學工作者。在常態科學階段,科學社群通常會信仰同一個典範,接受同樣的教育,擁有共同的語言,運用同樣的方法,探索共同的目標。科學社群是連接個別科學家與整個社會結構的橋樑。科學家個別的發現,必須經過科學社群才能與其他社會團體產生互動。這也是常態科學時期科學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學者要加入某一科學社群,從事研究,必須從研究其典範入手。他們在進行研究的時候,可以這套共有的典範為基礎,信守同樣的研究規則及標準程序。這種信守的態度以及因而產生的共識,是常態科學發生與延續的先決條件。任何科學研究的領域,都必須產生研究典範,才能從事進一步的研究,這個研究領域才有可能趨於成熟。
在哈佛思索他個人去留問題的時候,余英時必然已經注意到:哈佛大學的科學社群正在努力建構“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的研究典範。他們用二分法,把全世界的文化分為“傳統”和“現代”兩大類,美國是全世界“現代化”的領頭羊,全世界文化變遷的大方向就是“現代化”,由他們的文化傳統,朝美國的方向轉變。
當時哈佛大學社會學系的教授英克勒斯(Alex Inkeles,1920-2012)可以說是為“現代化理論”樹立“典範”的巨人。他還設計出一種“個人現代性量表”(individual modernity scale),廣為非西方國家所採用,我在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念書時,在楊國樞教授指導下所完成的碩士論文〈個人現代性程度與社會取向強弱〉,都採用了他所創立的研究“典範”。
英克勒斯精通俄文,二次大戰期間,他曾經為美國情報單位工作,任務就是解讀蘇聯出版品及廣播中的重要訊息。在冷戰時期,英克勒斯本人的研究主題卻是蘇聯的社會變遷。他本人的著作也大多與此有關。建構“現代化理論”,並不完全是出自學術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配合冷戰時期美國政府的政策。
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費正清(John. K. Fairbank, 1907-1991)的背景也類似於此。費正清是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1941年,他被美國情報協調局徵召,擔任情報研究及分析工作;1942至1943年間,他以戰略情報局官員的身分,兼任美國駐華大使特別助理。1946年返回哈佛大學任教,並於1955年成立主持“東亞問題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