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青年政治態度與趨向引導
http://www.crntt.hk   2021-12-26 00:06:00
台灣青年普遍認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相關政策措施
  中評社╱題:台灣青年政治態度與趨向引導 作者:陳麗麗(漳州),閩南師範大學圓山學院暨兩岸一家親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教授,兩岸關係理論漳州研究基地副主任

  【摘要】政治態度是政治行為的準備階段,政治態度的傾向性決定了政治行為的選擇傾向。在中美戰略競爭持續升級、兩岸關係緊張加劇及“台獨”分裂勢力主控台灣政局的複雜態勢下,台灣青年群體政治態度在政治參與意識、兩岸關係定位、文化認同、自我身份認定、統“獨”立場、兩岸交流合作以及政治互信的態度等方面處於認同與撕裂的游離狀態,其投機性、矛盾性、反抗性和叛逆性等政治心理因素出現不同程度的的變化與掙扎。同時應該看到,台灣青年普遍認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相關政策措施,赴大陸發展意願呈上升趨勢,支持兩岸互動仍凝聚共識,對民進黨的支持率已經從高峰墜落。大陸對台促融、促統政策及其效應評估,應對此有深度瞭解和把握,重視趨向分析、正向引導,不斷提升其政治覺悟和明辨是非的政治能力,實現政治覺醒。推動兩岸青年互幫互學,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共同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台灣青年是台灣政壇的“新生力量”,在台灣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政治參與熱情隨之持續增溫,相繼主導了2013年“白衫軍運動”、2014年“太陽花運動”、2015年“反課綱運動”等多場島內政治運動,在2016年台灣地區大選、2018年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2020年台灣地區大選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對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都投下巨大變數。受到島內“台獨”思潮的影響,台灣青年對兩岸政治定位的認識存在明顯錯誤,缺乏追求兩岸統一的意願,其政治態度出現明顯的易變性、矛盾性及激進化特點。深陷多重困境的台灣青年亟需關心關注與引導幫助。海峽兩岸一脈相承,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兩岸青年要勇擔重任、團結友愛、攜手打拼。我們熱忱歡迎台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研究和把握當前台灣青年政治態度和變化趨向,及時調整對台政策,有針對性地做好台灣青年工作,感召更多台灣優秀青年,“精誠團結,攜手同心,為同胞謀福祉,為民族創未來!”不斷夯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統一的民意基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一、台灣青年政治態度變化

  (一)政治參與熱度持續升溫,由“政治冷漠”轉向“政治熱情”

  一是藉選舉平台進入台灣建制的意願升高。在“立委”、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以及鄉鎮市民代表與村里長層級的選舉中,台灣青年的參選人數在近幾年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如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台北市選舉委員會公布的市議員參選年齡有年輕化趨勢,平均45歲,29歲以下就有9人。

  二是青年投票熱情也有明顯上揚態勢。在2014年以前的歷次重要選舉中,台灣青年群體投票率都遠低於總投票率,2000年到2012年之間平均投票率長期維持在30%左右。2012年“大選”投票率也僅有50%,“首投族”更是存在嚴重“窩票現象”①。在2014年台灣地區“九合一”地方選舉中,青年群體的投票率達到了75%-78%,這一數據遠高於當年選舉67.6%的總投票率。2020年“大選”的投票率創近8年來歷史新高,達74.9%,而在此次選舉中,青年選民約667萬人,約占選民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其中20-23周歲首投族人數共有118萬人,占選民總數的6.14%。②

  三是積極籌組政黨或社會團體,強化青年力量的建制化。近十年,台灣高潮迭起的社會運動及素人參政“典範”對青年產生“政治啓蒙”效應。靠“反服貿運動”起家的“時代力量”黨就由青年籌組、運作,成為立法機構四個黨團之一,即國、民兩黨之外的關鍵小黨。台灣基進黨的主要成員以70後、80後為主,其中陳柏惟在2020年“立委”選舉中擊敗國民黨籍參選人顔寬恒成為基進黨首位“立委”。此外,政治性的外圍青年社會團體活躍度升溫明顯。這些青年團體力量薄弱,并不構成直接組黨的門檻,但仍積極以直接參選之外的邊緣方式影響選舉走向,如台灣青年民主協會在2020年選前籌組“返鄉列車”運動,募款250萬新台幣資助約3500名學生回鄉投票。③

  (二)政治態度取向存在嚴重矛盾性

  一是渴望跳脫藍綠卻受限於制度困境多依附於藍綠。據民調顯示在2020年“大選”中,儘管首投族較認同綠營論述,但并不願捲入“統獨爭議”,更重視“居住正義”。國、民兩黨在選舉中炒作“亡國感”與“剝奪感”對決在青年群體中煽動作用有限。台灣青年普遍希望超越藍綠、厭倦兩黨政治分贓,并進行超越藍綠的嘗試。儘管發達的網絡資源及信息交流平台為青年力量的“覺醒”、抗爭提供有力條件,因青年參政門檻較高且政治資源匱乏,難以撼動台灣的兩黨制,步入政壇後常被藍綠政黨收編。在選舉投票中會傾向選擇青年政策占優的政黨。

  二是具有反體制與反權威性且具有“小確幸”心態。台灣年輕人普遍對台灣社會的政治與資源分配格局存在抵觸心理,對生存現狀與發展前景充滿深度的憂慮與不確定感。新的民意調查顯示,台灣年輕世代對政經環境的持續惡化及社會不公的憂慮感與絕望感非但沒有得到有效緩解,比例反而明顯提高,不少人甚至寧願選擇以發起、參與社會運動的激進方式進行利益表達,以自下而上的街頭抗爭手段謀求改善生存困境。同時,在青年群體中彌漫著濃厚的“小確幸”情緒,是一種祇關注眼前小幸福、小日子的心態。由於現有的兩黨制結構內部的官僚化、機制僵化、派系鬥爭等問題,壓抑了島內青年向上流動的空間,使青年抗拒傳統政治生態。“小確幸”反映了青年無力對固化社會結構進行變革的逃避心態。

  三是陷入年齡特質賦予的盲目戰爭責任與厭戰、畏戰心理之間的矛盾。由於受蔡英文民進黨當局“台獨”意識形態的裹挾綁架,台灣青年陷入年齡特質賦予的盲目戰爭責任,但在抵抗大陸武力的意願上存在集體與個體行為認知差距,對社會集體行動認知與個人抉擇行為存在嚴重落差。2020年10月,台灣媒體ETtoday新聞雲發表的民調顯示,若兩岸爆發衝突,願意“自己或家人上戰場”的比例,18、19歲年齡層最高達96.3%,20至29歲的年齡層僅26.1%為最低;但支持恢復徵兵制的比較,18、19歲年齡層祇有12.5%支持,高達87.0%不支持,出現相當矛盾的心理狀態,最願意上戰場,卻又高度反對徵兵。20至29歲的年齡層則有57.8%表示同意。④對18~19歲族群來說,表態若兩岸發生戰爭,願意自己或讓自己家人上戰場,然而面臨徵兵制的問題時,則“務實心理”超越“意識形態”,強烈表示反對立場。而20~29歲族群則強烈反對上戰場(66.5%),因為若發生戰爭,這個年齡層族群是最有可能第一批要上戰場的人。這顯示自2019年後台灣社會因陷入“反中路綫”政治氛圍,導致認同采取“以戰止戰”比例增加,然此并非表示台灣民衆真正願意戰爭。矛盾是民衆雖表示願意參加戰爭,但卻不願意從軍,這顯示民衆個人默認社會群衆願意參與戰爭,但自己卻不願意從軍。這表示青年認知到若大陸武統,台灣社會集體會抵抗;但個人行為卻傾向消極逃避及順從,為此,剖析和瞭解“台獨”分裂勢力的不道德性、危險性及其遏制消解“台獨”分裂行徑的重要性,提升台灣青年明辨是非能力,意義重大。

  (三)台灣青年對兩岸關係定位的政治態度游離於認同與撕裂之間,亟需幫助與引導

  一是對兩岸關係定位的認知存在著認同與激進混亂并存狀態。當前台灣青年對待兩岸關係定位的態度主要呈現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台灣青年中有一部分認同和接受中華民族思想、中華傳統文化熏陶,認同兩岸之間血緣、歷史、文化聯繫,認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反對祖國統一,對祖國大陸友好,願與大陸交流互動。這種實質上是目前島內的主流民意。但是由於受島內特殊政治環境和民粹主義影響,致使這個積極的成分正在日趨內斂和失聲,無法發揮引領作用。第二種是介於中間的態度。這部分台灣青年不關心政治,對祖國大陸不甚瞭解,既不反感、也不抵制大陸,認為兩岸交流互動可有可無,兩岸關係發展無關大礙。第三種情況是部分台灣青年對於“中國”的理解與認知出現明顯偏差,進而影響對兩岸關係的性質的正確認知。尤其是台灣當局推動“本土化”、政治“民主化”和“去中國化”的“台獨史觀”教育背景下,部分台灣青年對兩岸政治定位的認識明顯出現偏差。相關調研表明,超過50%的台灣青年認為兩岸關係是“國家與國家”的關係,60%左右的台灣青年認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台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相當程度上已將“中華民國”這一符號與“台灣”畫上等號,亟需幫助與正向引導。

  二是“台灣主體意識”持續強化。一方面“台灣人”認同比例上升且“台灣”認同高於“中華民國”認同。根據《天下雜志》發布的2020“國情”調查顯示“台灣人”認同與年齡成反比,20-29歲青年最高達82.4%,30-39歲次之為64.9%。認為“台灣”能够代表其“國家”名稱的比例,20-29歲最高達63.6%,30-39歲次之為46.5%,但仍然高於認同“中華民國”的31.8%,“中華民國台灣”的15.3%。另一方面青年群體“偏獨”的比例較高但變動較大。台灣媒體委托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進行青少年認同調查,2019年10月9日公布結果。在受訪的2223多名高中職學生中,有40.3%的受訪者希望“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其次是“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25.2%),及“永遠維持現狀”(14%)。“儘快獨立”有8.8%。最後兩項是“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3.7%)以及“儘快統一”(0.9%)。而根據“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委托政大選研中心的民調顯示從2018到2020年年輕族群的“統獨”傾向變化頗大,“偏獨”比例為2成到6成,到2020選後半年,“偏獨”比例大幅減少2成,去年9月,維持現狀高達53.6%,超越“偏獨”比例41.2%,翻轉先前“偏獨”多於維持現狀。

  三是對香港問題存在認知錯誤。在民進黨當局積極操弄香港議題攫取政治利益以及“台獨”與“港獨”伺機加強勾連的政治氛圍影響下,台灣青年受到“台獨”及西方反華勢力蠱惑的影響對香港問題存在錯誤認知。一方面對“一國兩制”理解片面化、極端化。受分裂勢力煽動,對於深入理解“一國兩制”具有抵觸心理。另一方面容易受香港分裂勢力偽善影響,產生一定程度的同理效應。根據中研院社會所“中國效應研究小組”2020年6月所做民調顯示高達67.1%支持香港“反修例”暴動,祇有32.9%不支持。其中年輕世代特別凸顯,18至34歲青年世代,有8成5支持“反修例”暴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