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青年政治態度與趨向引導
http://www.crntt.hk   2021-12-26 00:06:00
 
  (四)赴祖國大陸意願呈上升趨勢,支持兩岸互動仍凝聚共識,對民進黨的支持率已經從高峰墜落

  近年來,祖國大陸陸續出台“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等系列政策舉措和相關省區市配套,設立75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推出76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推動363所高等院校面向台灣學生招生,為台灣青年來大陸交流、學習、實習、就業、創業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據台灣方面統計,2019年有39.5萬人赴大陸工作。

  在民進黨當局大肆炒作“亡國感”,渲染大陸對台“軍事威脅”,拉高兩岸緊張態勢,同時利用法律手段“斷橋拉網”限制兩岸正常交流,屏蔽大陸對台善意的態勢下,台灣青年受局勢影響與輿論蠱惑對赴大陸求職、求學暫時受到一些影響,但大勢不可擋,赴大陸求學就業創業發展仍然是台灣青年首選。根據《遠見》雜志“2020台灣民心動向大調查”,有63.6%的民衆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應該增加互動,較十年前調查結果,上升11.9個百分點。希望增加互動的尤其集中在青壯年,以40至59歲比例較高,20~29歲希望增加互動的比例也高於平均值。

  “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血濃於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認同,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台海形勢走向和平穩定、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時代潮流,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更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⑤蔡英文民進黨當局的阻擋,無法改變台灣青年內心深處對中華民族認同和對祖國大陸的天然情感,沒能阻止兩岸青年朋友走近走親的步伐。廣大台灣青年登陸發展,活躍在大陸高等教育、城鄉基層治理、扶貧攻堅、鄉村振興、科技服務、文化事業等諸多領域,并積極參與抗疫情戰鬥,以實際行動證明,台灣青年一代對祖國大陸的向心與熱愛。

  蔡英文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深陷“台獨”迷思,致使台灣陷入綜合困境。台灣青年對蔡英文民進黨當局的態度,已經從高支持度的虛幻中墜落。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蔡英文在年輕人(20~24歲)中的支持度上,已從2020年5月93%的高峰墜落,8月的最新調查祇有45%。將近4成年輕支持者對民進黨“幻滅”,是就業、房價、貧富差距、安全感等多個骨牌叠積的結果。

  (五)對美式政治制度的盲目認同,同步呈現出瞭解大陸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迫切期待

  台灣青年對大陸的經濟成長、市場潛力與社會文化持正面肯定態度,并願意參與到大陸的建設過程中,但由於兩岸長期分隔,台灣青年對大陸的政治制度不瞭解,同時深陷負面宣傳與抹黑,台灣青年對大陸政治制度深陷迷茫與無助之中。台灣青年并未從制度層面認識到台灣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嚴重及政經發展困境的原因,仍然將美式民主奉為圭臬,盲目認同美式政治制度。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新調查表明,相比於中國大陸,台灣民衆更傾向於與美國加強政治聯繫,其中,台灣人對美國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中有超過75%是青年群體。由此可見,由於受到美國政治、文化宣傳以及台當局親美操作的影響,使台灣青年在政治制度層面出現矛盾與撕裂,對美式政治制度的認同依然存在盲目性。同時,受困於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的限制,台灣青年渴望開闊視野,瞭解大陸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迫切希望深度瞭解大陸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瞭解大陸相關制度設計及其優越性,期待登陸發展。部分登陸台灣青年已經融入其中,其政治態度和政治責任感正在穩步提升,幸福感亦為之升華。

  二、台灣青年政治態度的綜合影響面分析

  兩岸青年是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者,台灣青年政治態度的動向是島內政治、經濟、社會的重要影響因素,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離不開兩岸青年的攜手努力。分析厘清和把握台灣青年政治態度的綜合影響面,是台灣青年政治態度及其趨向引導的重要環節。

  (一)台灣青年政治態度是影響島內政治格局重組的重要因素

  一是淪為政黨競爭工具。台灣青年積極通過政治參與表達政治態度的變化以及對台灣社會日漸增強的影響力引發藍綠陣營的競相爭奪。國、民兩黨都專門設置青年工作運作機制,制定體系作戰方案以贏得青年選票。民進黨一直注重經營青年群體,通過基金會、訓練營、培訓班等方式增進與青年的聯結,同時在黨內釋出職位選任能力突出的青年并推選曝光率高的青年參加選戰。國民黨因受“百年老店”,作風官僚形象拖累,對青年吸引力不如民進黨。但在選舉連番滑鐵盧的情況下,國民黨開始推行黨中央年輕化、青年工作機制化、青年政策實效化,效果尚待觀察。然而在“病態化”台灣民主選舉態勢下,青年選民的選票多數淪為政黨競爭的工具。台灣青年的政治素養和鑒別分析力,亟需進行正向引導與全面提升。

  二是推動第三勢力的發展。台灣社會尤其青年群體早已厭倦藍綠惡鬥,但受兩黨制固化的影響,第三勢力的發展受困於制度限制難以衝破藩籬,推動體制改革。然近年來,由於青年力量的加盟,第三勢力有崛起之勢,立法機構四個黨團中青年籌組主導的“時代力量”黨占有一個名額,以青年群體為主要支持力量的“白色力量”領軍者柯文哲籌組的民衆黨占有一個名額。儘管目前仍難以扭轉民進黨一黨獨大的局面,但仍能在重要議題上對民進黨形成牽制作用。

  三是民粹主義主力軍。民粹主義抬頭是全球性政治現象。台灣地區在90年代開始的政治動員,種下了民粹主義的禍根。台灣地區選舉政治下出現的泛政治化的趨勢,已經逐步演變成為激進的、自私的、敵對的社會運動。在選舉政治中,短期利用驅逐長遠利益,各種治理(就業、高等教育、選舉制度等)的困境,通過各種方式轉化為支持的政治意識和觀念,裹挾綁架誤導台灣青年。台灣青年政治傾向多逆主流社會并具有反政府、反建制、情緒化特性,且厭倦傳統政治人物與政治運作,期盼“魅力型領導人”的出現,往往容易被利用成為台灣民粹主義現象中的支持主力。台灣地區的“野草葺”“反核四”“白玫瑰”、“太陽花運動”等運動,不斷滋生和鼓勵著台灣地區民粹主義思潮的發展。台灣地區2016年的“大選”就是典型的民粹運動式選舉。在整個選舉的過程中,參與其中的台灣青年表現出情緒化、組織化和信息化動員的運動式特質,又缺乏核心、體系化的意識形態和穩健、理性的政治價值觀,并深陷其中。

  四是提升公共政策關注度。青年群體關注台灣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遠超過統獨議題。台灣地區的政經發展困境首先波及青年群體。失業率攀升、物價上漲、高學費、高房價,再加上就業不穩定、薪資低下、勞動保障有限及福利削減等風險,使台灣青年普遍面臨“失業、低薪、貧困化”的生活困頓與生存危機。在政治參與高漲帶動下,台灣青年積極通過制度內方式如“公投”、質詢等以及非制度方式如街頭抗議等提出相關社會議題,主張“世代正義”和“分配正義”,爭取影響政策導向,在一定程度上對民進黨執政形成制衡與監督作用。

  (二)影響島內輿論走向

  一是深化網絡政治參與影響力。台灣青年屬於“網絡世代”,更傾向於藉助網絡終端、社交網絡平台、虛擬社區等方式與綫上綫下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多元化的政治參與,同時也是網絡話語權的主導群體之一。利用網絡媒體傳輸信息速度快、範圍廣、頻次高、即時性與便捷性強的特點,不僅提高參政的組織水平與政治動員能力,也提高網絡對於輿論導向的引導能力。

  二是青年抱有不切實際的政治幻想。台灣青年的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尚不固定,處於易變、易感時期,認識政治問題較易偏激、稚嫩,容易被操弄,也容易被政治力量利用。目前的台灣青年就對民進黨當局、美日干預力量以及台灣在中美關係中的定位選擇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從民調顯示,青年群體會輕信民進黨當局“為台抗中”的假象,相信美國會保障台灣的“政治安全”,甚至認為“危機生新機”,台灣能在中美全面戰略對抗中獲利,這加劇了社會錯誤信號的傳輸。

  三是青年容易受到網絡輿論影響。青年能够利用網絡參政也容易依賴網絡被其左右思想。美國很早就注重利用網絡輸出“民主價值”,對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輿論影響與塑造。近來年,民進黨也加強擴大“網絡戰隊”能力,被曝利用執政資源豢養大量“網軍”。建制性“網軍”會通過受衆群體搜索與閱覽習慣,定制性推送帶有意識形態影響目的的新聞資訊。青年群體獲取資訊的途徑主要通過網絡,也最容易被影響。

  (三)對兩岸關係及大陸對台工作產生雙向影響

  一是經濟利好轉化為認同互信依然存在很大難度。台灣青年世代在兩岸關係上有一種“分手但不絕交”的態度傾向,支持兩岸經濟與文化層面的交流互動,但對於兩岸政治互信與認同的建立保持審慎的態度。即便台灣青年對大陸的評價在轉好但卻沒有加深親近感,尤其是在身份認同問題上更多表現出疏離。台灣青年世代能够肯定中國大陸經濟上的成就和發展前景,卻又對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軍事崛起持消極防備態度。對於大陸向台灣釋出的經濟利好政策,一方面台灣青年多處於求學或初入職場不屬於直接獲取受益較多的群體;另一方面,台灣青年世代將經濟與政治分離看待,使經濟的政治效應被削弱。

  二是“台灣主體意識”的增強為大陸“反獨促統”增加困難。由於台灣青年世代很容易對政治問題的認識表面化、簡單化,并且在政治參與中比較感性、激進且活躍度較高,因此容易被“台獨”勢力利用。除了主動籌組偏綠的政黨、社團外,會在民進黨的“台獨”運作中充當“工具人”,如“反服貿運動”等,并容易被欺騙誤導投身到與“港獨”、“藏獨”的勾連活動中,對於涉藏、涉港等反華議題進行聲援,使敏感事件在短期內的發酵力增強,加劇兩岸的緊張,引發不良後果,需引起高度重視、遏制消解。

  三是政治態度的變動性有利於大陸對台青年工作開展。儘管受“台獨”思潮與西方文化洗禮的台灣青年世代與大陸有一定的疏離感,但青年世代的意識形態尚未定型,對“獨立”概念缺乏準確的認識,大多處於“盲目獨”、“被動獨”“游離性”等情況且願意接觸新的事物與新的理念,同時青年世代對於新的交流平台與資訊渠道的掌握能力也比較強,與大陸的接觸面廣泛,接觸渠道多元。即便在經濟和惠台措施的多方友好舉措下,雖然實現認同和互信還需要進行深入細緻的工作與投入,但還是有拉進兩岸距離的效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