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重塑中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構建新發展格局既是中國著眼解決中長期問題、做好打持久戰準備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的重要途徑。 |
中評社北京9月11日電/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當前及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日前召開的中央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再次就此進行部署,要求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研究主管、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王靜文文章表示,近年來,由於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中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客觀上出現此消彼長的態勢。因此,中央審時度勢,提出加快形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文章分析,作為重塑中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構建新發展格局既是中國著眼解決中長期問題、做好打持久戰準備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的重要途徑。但市場上關於這一新格局也存在一些誤讀,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雙循環與擴大內需的關係,另一個是雙循環與對外開放的關係。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發展雙循環並不僅僅是擴大內需。自中國1998年首次提出擴大內需戰略,迄今已歷20餘年,但當下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顯然並非基於傳統需求管理中外需下降、內需替代的政策思路,而是與當前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政治格局變化,以及中國增長動力變化的中長期結構性問題密切相關。因此,它不僅僅是著眼需求端,而是要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其次,發展雙循環更不意味著閉關鎖國。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世界經濟開放則興,封閉則衰,因此中央反覆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儘管當前國際形勢錯綜複雜、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但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時代大勢不可阻擋。因此,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意即雙循環將是一個相互聯繫、不可偏廢的整體。
文章指出,在釐清基本概念之後,接下來就是如何執行落地。正如此次深改委會議所指出的,必須要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改革方面,必須加快推進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於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改革,聚焦重點問題,加強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打通淤點堵點,激發整體效應。
具體來看,一方面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長期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使一切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湧流。同時,還要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銜接起來,在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開放方面,必須推進更高水平的開放。中國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以及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
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繫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但在這一過程中,還應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