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前瞻中美博弈大棋局 作者:張麟徵(台灣),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中美博弈會持續多久是一個未知數,以為會糾纏很久,但有時也許會意想不到得快。中美博弈中最不穩定的一塊就是台灣。特朗普上台以來,美台關係突飛猛進,雙方不斷試探大陸耐受底線,大陸除了在外交、經濟、人員交流、軍事威懾上不斷出手遏制外,也做了最壞的打算。香港國安立法的決定通過的次日,北京召開了《反分裂國家法》15周年座談會,用意不言自明。但台獨政府還是老神在在,一面倒的與特朗普唱和,置大陸反制於不顧,不是麻木,就是對美國盲目信任。中美關係如有意外,最可能擦槍走火的地點就是台灣。
中美雙方因意識形態、政經體制、文化背景、歷史經驗、發展程度、乃至種族等不同,兩國關係時生摩擦是常態,但走到今天劍拔弩張地步,主要還是因為中國快速崛起,帶給美國極大的壓力。
一、中美對弈現況
美國對中國早就有戒心,柯林頓時代對華採取遏制與接觸並行政策(containment & engagement,或簡稱congagement),原想藉此和平演化中國,但這個想法落空。美國不瞭解,中國擁有高度同化力,幾千年歷史中,朝代更替興亡是常事,但即使是異族入主中原,也無一例外地融於中華文化,遵照華夏典章制度,中國豈能被美國和平演變?
柯林頓政策失敗,小布希上台即想對中國動手,但911事件與金融海嘯,讓美國騰不出手來。歐巴馬接任時美國國力已不濟,推出戰略收縮政策,將外交重點由中東移往亞太,亞太再平衡政策因此出台。此一政策有兩大支柱,經濟上籌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排除中國;軍事上強化原有亞太同盟體系,從阿富汗與伊拉克撤軍,把美國3分之2軍力部署到西太平洋。TPP進展順利,軍事上重返亞太需有時間布置。
特朗普批評美國歷任總統外交政策都大錯特錯,既不該承擔全球維安任務、對外用兵,對華政策也太軟弱,所以上台後改弦易轍,以“美國優先”為圭臬,強力遏制中國,做法上刀刀從正面切入,毫不掩飾。國際上,特朗普不願受現有條約或承諾約束,因為知道美國實力已不足以號令天下,所以反對全球化、多邊主義、自由貿易。但就個別國家實力來看,美國仍是全球老大,雙邊談判或博弈有利美國,所以特朗普偏愛個人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但這與以前的美國作為截然不同,令舉世愕然!
中國被特朗普盯著打,主要是入世後,中國發展如魚得水,速度之快出美意表。歷史上當任何一個大國發展速度靠近美國GDP 40%到60%時,就觸及美國耐受底線,美國一定出手打壓,八十年代的日本遭遇如此,現在的中國自不例外。
中國百餘年積弱不振,因為在三次工業科技革命中都缺席了。現在進行的第四次工業科技革命,是中國復興機會,當然要緊抓不放。當紅的5G通訊網絡、數位技術、區塊鏈、數字貨幣、人工智慧、智慧互聯、奈米技術、量子計算等科技創新日新月異,哪個國家能抓住機遇、脫穎而出,哪個國家就能引領風騷。華為之所以成為美國靶子,以國家力量封鎖打壓,就是因為其5G技術領先美國已成事實,威脅到美國未來霸權。
中美矛盾以貿易逆差拉開序幕,迅速外溢到工業製造、科技創新、標準設定、軍力競賽、區域戰略、國際外交、數字貨幣等項目,幾乎無所不包。落到實處,就是大幅課徵中國產品懲罰性關稅、反對中國“2025工業製造”和“2035中國標準”、不擇手段封鎖華為5G、強求中國參與美俄新的中程核飛彈條約談判、炮製香港“反送中”暴力活動、支持台獨對抗中國、在台海和南海展現軍事介入姿態、推出“印太戰略”加強圍堵中國等。除非中國認輸妥協,看來中美衝突終究難逃格雷翰·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所說的“修昔底德陷阱”的宿命。
中國自始就想與美和平相處,中國追求發展需要和平的外部環境,中國不想稱霸,也不想取美國地位而代之,但美國不信,因為認為照西方邏輯,沒有國強不霸的可能。中國不想惹事,但也不能因為怕事而任人宰割,雙方利益如能妥協,中國可以接受多些讓步,這是第一階段貿易協定能達成的原因。但美國要求的並不是簡單的抹平逆差,而是徹底阻斷中國崛起之路,後者也絕非中國可以接受,紛爭自然難解。這時新冠肺炎(COVIC-19)病毒的出現,打亂全球既有秩序,讓中美關係更雪上加霜。
二、美國戰略高明嗎?
對華戰略如要成功,美國必須取得盟友相助及國際支持,但美國對盟友與國際社會的態度都有問題。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矛頭不僅對準中國,也沒放過其盟友。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大前提下,美國對包含其盟友在內的85個國家,出口到美國的鋼材和鋁材分別加徵25%及10%的關稅。基於同樣的理由,對日本汽車、歐盟農產品與空中巴士等也加課關稅①,造成美國與盟友關係緊張。
在軍費分攤方面,特朗普與日、韓、歐洲等盟國鬧得極不愉快。美國要調整盟國駐軍分攤費用,但漫天要價,要求日本翻一翻,負擔80億美元,韓國漲5倍,為50億美元,北約盟國至少應將軍事預算調整到GDP的2%,並威脅若不應允就撤軍。各國都不能接受,祇願提高部分分攤額。北約國家中的法德兩國反應尤其激烈,德國聲稱到2023年,軍費調整至多到GDP的1.24%,法國雖沒有美國駐軍,但重提建立歐洲軍的構想。特朗普一氣之下最近沒有知會德國,就逕自決定將駐德美軍撤走9,500人②。
外交層面,除了五眼聯盟,美國盟友對美中各層面的衝突,因各自利益考量,在選邊問題上十分遲疑。譬如在封殺華為5G、支持世衛組織多邊防疫、轉嫁疫情責任給中國並提出索賠等議題,這些國家並未追隨美國。在中國“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政策上,眾多國家,甚至美國的盟國都採取了與美國背離的做法,積極加入。印度對印太戰略的反應也頗曖昧。李顯龍就中美衝突帶給國際社會的困擾表態,認為中美雙方對亞洲國家,甚至整體國際社會都太重要,無法選邊,希望中美不要發生衝突③。盟友對特朗普突然捨棄一向標榜的價值,如多邊主義、自由貿易、全球化,無預警地退群毀約,解構現存國際秩序,都十分不以為然。
美國的改變說明美國外交原本就是以維護自身利益為主,盟國互蒙其利當然最好,如果利益矛盾,當然是犧牲他國,成全自己。以前美國還替政策化化妝,以各種理由合法化、合理化自己的自私作為。當前美國實力已大不如前,再也無力負擔維持“美式和平(Pax Americana)”的代價,不得不直截了當地要求各國配合讓利,不管合理與否。
美國榨取盟友利益歷有年矣。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GDP成長快速,半導體工業大幅領先美國,美國競爭不過,乾脆以負擔日本安全為由,施壓後者,先後簽署廣場協議及半導體協議,日圓因此大幅升值,日本也將先進的半導體技術轉移給美國,導致日本陷入失落的20年④。再如科索沃戰爭,美國以人權為由,率北約軍隊對前南聯發起攻擊,實質上美國要對付的卻是剛問世的歐元。歐元在1999元旦誕生時對美元的匯率是1:1.07,3個半月的戰爭打下來,匯率狂瀉30%,到1:0.82。歐盟國家被美出賣,還在為美國數錢⑤。又如2013年美國逮捕法國國寶級電力公司阿爾斯通副總裁皮耶魯齊(過境紐約機場時),栽贓其賄賂印尼不法取得合約,下獄5年,終於助美國奇異公司併購了阿爾斯通,取得執全球燃氣輪機牛耳之寶座。當下華為的遭遇不過是“中版阿爾斯通”⑥。
美國經常祇顧一己私利,置盟友利益於不顧,盟友又怎會支持可能傷到自身利益的美國對華政策呢?
三、中國如何因應
中國始終奉行以和為貴的外交政策,對於特朗普雷霆萬鈞、多管齊下的打壓,努力地透過外交管道、元首會議化解,但成效甚微。歷經波折,今年1月中旬雖然簽了一個階段性的貿易協議,但情勢並未緩解。美國封鎖華為、煽動港台與南海危機作為不斷升級,在新冠疫情上的過招也更為激烈,情勢愈發嚴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