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忘記冷戰的巨大成本”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美國一些保守派人物困於對華敵意,不斷推進更具對抗性的對華政策。佛羅里達聯邦參議員斯科特在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宣稱,美中關係的結果將是一場“新冷戰”。白宮前首席戰略顧問史蒂夫·班農稱,中國對“世界構成生存威脅”。
3年多來,美國對華政策發生重大改變,但始終有一種聲音認為,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背後並沒有一種連貫的戰略邏輯作為基礎。“新冷戰”概念的走紅(有學者甚至稱,它讓“修昔底德陷阱”丟了一些市場),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為對華強硬尋找理論依據。然而,以回歸冷戰的思維來處理中美關係,危險很明確——在一些專家眼中,冷戰歷史意味著麥卡錫主義、多米諾骨牌理論等陰暗回憶,而這些正是今天急需避免的陷阱。
當前圍繞疫情出現的種種情況頗能說明問題。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主任羅賓·尼布利特近日發表文章稱,疫情緩解後,“遏制”中國將不會是一個可行選項,因為“沒有人能在與中國的新冷戰中成為贏家”。他認為,有意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鈎”,將使疫情後的復甦更加困難,全球科技研發以及世界秩序也將因中美長期裂痕而受損。《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也稱,安全和公共衛生專家擔心,兩個世界大國步入新的冷戰會嚴重破壞消滅病毒和挽救全球經濟的共同努力。
就冷戰歷史為美國提供“成功”經驗這一觀點,萊弗勒說:“如果我們能在沒有爆發冷戰的情況下維護和平、促進繁榮,難道一切不是更好嗎?想想那些因冷戰而死亡的朝鮮人、越南人和中美洲人,冷戰有好處嗎?……我們經常忘記冷戰的巨大成本。”
儘管當前中美競爭的全球影響在上升,但如果以冷戰框架來界定未來國際格局,無疑將帶來許多誤導。相比冷戰出現在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之後,今天中美關係的背景是經濟全球化數十年在全球打造的緊密利益聯繫。這也是為什麼第三方普遍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持有抵觸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