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0日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接受人民網《中國之治》欄目採訪時指出:
眼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最明顯的影響,首先是在消費需求方面,例如旅遊、餐飲、酒店,以及類似影院、KTV等需要聚集才能消費的行業。對這些行業的影響是斷崖式的,即需求在突然之間消失。但是這種衝擊並沒有對它的生產能力、服務能力等造成損害,影響的是流量,不是經濟存量。所以這種影響短期內是斷點式的,不會在各類需求之間傳遞產生連鎖反應。等待疫情結束後,需求一恢復,企業也能夠逐漸恢復。
其次是對供給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對製造業帶來的連續性影響,即使短期內也可能產生連鎖反應。這更多表現在中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資金鏈脆弱,應收賬款占比較高。一旦不能及時全面復工複產,企業產能無法充分發揮,營業收入就會大受影響。一方面成本升高,另一方面營業收入減少,此時資金鏈很容易斷裂,這樣可能會造成企業大量虧損甚至倒閉,進而引發失業等深層次社會問題。
與對需求的影響不同,疫情衝擊對供給的影響,或者說對生產的影響是連續性的,且有滯後慣性,可能對供給體系造成實質性損害,如一些企業外移、一些企業倒閉,可能使原來完整的產業鏈變得不再完整,使原有供應鏈斷裂而不得不重新搭建新的供應鏈,等等。
因此,要高度關注那些脆弱的產業鏈、供應鏈及其薄弱環節,防止疫情衝擊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要及時修復因疫情衝擊而斷裂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防止出現永久性損傷。政府與市場要形成合力,政府的作用是居高觀測,科學指導,通過政策去解決堵點、痛點和弱點。
具體來說,要維持“三鏈”的穩定——資金鏈、供應鏈、產業鏈。首先是資金鏈影響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狀況,而中小微企業涉及大量的就業崗位,維繫資金鏈就是維繫這些存量就業崗位不因疫情出現而大量流失。其次是保障供應鏈,通過維持物流的暢通進而保障供應鏈的順暢運轉,這樣整個經濟才能循環起來。資金鏈、供應鏈得到維持後,產業上各環節趨於穩定,產業鏈才能保持穩定。這樣,整個經濟才能循環起來。經濟循環不暢通,是疫情衝擊帶來的最大問題。
為企業解困,要從暢通循環入手,統籌施策,形成“政策組合”,“點狀政策”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所以,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圍繞經濟循環來制定和實施,要盡力避免陷入“政策無效而又難以退出”的困境。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黃燕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