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0日電/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社會運行重點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進度。
證券時報發表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王勇文章稱,所謂新基建,狹義是指以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為核心領域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這主要是針對傳統基建而言的。傳統基建主要是指鐵路、公路、橋梁、水利工程等大建築,而新基建是指立足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或者是信息化經濟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5G網絡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
資料顯示,截至3月1日,全國13個省市區發布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投資清單共包括10326個項目,其中8個省份公布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33.83萬億元。而這33.83萬億元的基建項目和以往的不同之處,就是更多用於新基建投資。從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來看,均有些高科技的味道,其實質也是能促進區域經濟進一步緊密融合與支持高科技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建設項目,形成全民共建的發展新局面。不過,新基建再新,也不可能替代傳統基建,而傳統基建也必須植入新基建才能在現代經濟運行中派上用場,它們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兩者必須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文章指出,實際上,關於新基建,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就有所提及,彼時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隨後“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再次提出,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進度。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7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六穩”以來,縱觀近兩年高層會議,“六穩”貫穿始終,特別是今年,新基建作為穩投資的重要方面,在其他拉動因素受到衝擊時,或將進一步加速發揮“穩定器”作用。同時,新基建著力的新範疇和領域在歷次會議中已基本被明確,主要可歸為“高技術”和“補短板”兩類,前者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要依靠的最重要引擎,大力發展高科技已成為全社會共識;後者與民生息息相關,是“百年目標”的題中之義。近年來,5G商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快速發展,且仍處於加速階段,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等多點開花,將資源向這些活力充沛的行業傾斜,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將迸發更強的生命力。
近日,工信部召開了加快推進5G發展做好信息通信業復工複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強調,要加快5G商用步伐,推動信息通信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
文章認為,按照工信部的規劃,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將按照“三步走”戰略推進,2025年屬於第一個規劃期,重點是進行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平台建設,預計“5G+工業互聯網”將是投入的重點和突破口。工信部2月25日公布的《2019年工業互聯網試點示範項目名單》明確了81個示範項目,其中“5G+工業互聯網”集成創新項目就有10個之多,涵蓋了大飛機製造、電器製造、港口管理、裝備加工等多個領域。
隨著科技新基建的推進,5G和工業互聯網有望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相關行業景氣度將持續提升。從中長期看,中國企業上“雲”、數字化的趨勢不可逆轉,經過此次疫情,預計進度還將加快。5G、工業互聯網、雲計算作為數字經濟的主要基礎設施,在技術和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做到適度超前是可行的。通過基礎設施帶動應用繁榮,生態健全後繼續拉動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形成良性的閉環。這裡還需要注意的是,在新修正的《土地管理法》中,明確規定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直接進入市場流轉,那麼,隨著各省陸續公布重大投資計劃清單,將一步催化土地流轉發展規模,有利於推動集體用地相關產業建設,為此,各地加快土地流轉或成新基建重要發力點。同時,建議各地的高新區、經開區、航空港區和自貿區要在這輪新基建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力軍的作用,特別是各地高新區,要把復工複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加快5G網絡、雲計算、數據中心等建設進度,在新基建方面起到重要的示範帶頭作用,真正將新基建變成應對新冠疫情、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推進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