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7日電/疫情已經對中國製造業產生了短期和負面的影響。2020年2月,中國製造業PMI為35.7%,比上月大幅回落14.3個百分點。隨著製造業企業復工複產率的整體回升,疫情給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逐步減弱。據全國採購經理調查企業數據,預計3月底大中型企業復工率將升至90.8%;其中,製造業將升至94.7%。目前,多數經濟大省(市)規模以上企業的復工複產率超過90%。
經濟參考報發表經濟學博士項銀濤文章分析,當前世界疫情出現了新變化,國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復工複產進度不同,內外部需求形勢複雜多變,社會終端消費需求尚未恢復,供應鏈暢通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不同類型企業復工複產進度不同步。目前,疫情防控物資生產企業加班加點,高科技企業等復工形勢良好,規模以上企業接近全面複產。但勞動密集型企業復工複產壓力較大,中小散弱企業開工進展緩慢。二是部分上下游企業停工複產銜接不暢。因各地疫情不同,停工複產銜接不暢,導致部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生產供應匹配難度加大,出現了“產品積壓”增加成本壓力,以及“等米下鍋”訂單減少的兩種現象,都會影響到較脆弱的產業生態。三是社會終端需求暫難恢復。受疫情影響,春節期間中國社會終端消費需求大幅減少,導致不少企業存貨積壓,訂單顯著減少。雖然當前疫情形勢有所緩和,各地商場和超市也陸續開業,但短期仍較難完全恢復。復工複產後社會終端需求不足,將加劇企業經營壓力,甚至還會引發減產現象。四是外部需求形勢複雜多變。因疫情防控期間的停工和延遲復工,已經導致企業外部訂單減少。2020年2月份,中國新出口訂單指數為28.7%,較上月下降20.0個百分點。據部分調查企業反映,受疫情影響,訂單取消、延遲交貨等情況有所增加。當前,中國疫情形勢積極向好,而外部疫情突然升級,可能會衝擊到全球供應鏈生態,全球範圍內已經出現個別因原材料供應不足而被迫減產、調整生產計劃的現象。
文章指出,毋庸置疑,疫情對供應鏈的暫時衝擊已經非常明顯。在穩妥有序推進中國企業復工複產、恢復經濟社會秩序的同時,也要統籌疏通供應鏈運轉梗阻,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供應鏈的負面影響。
一是統籌協調上下游復工複產進度。依托於省市縣之間的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復工複產協調工作,從供應端要加大力度解決原材料生產供給短板,從需求端要精准推進相關企業復工複產。二是統籌滿足不同類型企業勞動用工需求。依托大數據分析,加強中西部地區勞動用工精准輸出,滿足東部復工複產企業勞動用工需求。鼓勵城市內企業員工共享,加強勞動技能培訓,調劑特殊時期不同企業勞動用工餘缺。加大在校學生社會實踐,鼓勵在家學生積極參與當地臨時用工。採取有效手段和不同方式,地方政府積極協助提供防疫物資和核酸試劑檢測,在不顯著增加個人和企業負擔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外地返工人員居家觀察時間或臨時管理措施影響。三是統籌恢復社會終端消費需求。在滿足疫情防控條件且有應急措施情況下,加快推進商貿流通企業應複盡複。鼓勵商貿和文娛企業線下和線上聯動,加大線上促銷力度,推動線上和線下企業協作,積極暢通物流和運輸,推動潛在社會終端需求釋放。
應該看到,供應鏈的運轉暢通,不僅關係到中國經濟社會秩序的恢復和繁榮,而且還是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當前,要在準確分析把握疫情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前提下,統籌推進,大力協調,有力推進中國供應鏈運轉暢通和穩健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