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正確認識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http://www.crntt.hk   2020-03-07 09:04:44
  中評社北京3月7日電/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原本熱鬧非常、消費旺盛的春節假日變得異常沉寂。疫情雖然仍在繼續,但是防控形勢積極向好,各地開始有序復工複產,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抓生產、穩就業、促發展,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戰的同時,也打響了經濟保衛戰,努力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經濟日報發表專欄作者喬瑞慶文章稱,來勢凶猛的疫情,從消費、投資、進出口等方面對中國經濟形成衝擊。消費方面,疫情爆發於春節假期,出於疫情防控需要,人民出行受限,交通管制,餐飲店、酒店停業,電影撤檔,景區關閉,商超關門或縮短營業時間,餐飲住宿消費、旅遊休閑消費、文化娛樂消費等大幅減少。投資方面,為減少人員集聚,多地的基建投資工程項目處於停滯狀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出現下滑。進出口方面,疫情發生後,由於復工推遲、物流滯後、訂單交付延誤等問題,進出口壓力加大。2月份,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28.7%和31.9%,較上月下降20.0和17.1個百分點。短時間內,疫情不可避免地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但越是在這個時期,越需要全面觀察、辯證分析、動態認識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即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具有短期性、可對衝性、可彌補性。

  文章分析,負面影響是短期的。從目前疫情控制的情況看,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隨著疫情防控成效日漸顯現、復工複產有序進行、生產逐步走上正軌,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將會越來越小。國家統計局2月份的調查顯示,大中型企業3月底復工率將升至90.8%,其中製造業為94.7%。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疫情防控機制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受訪企業家大都認為,一季度生產經營普遍受到影響,預期二季度形勢將趨於好轉。關於企業家對下一階段企業經營發展的信心,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74.2%)的企業家表示“很有信心”或“較有信心”,其中26.5%表示“很有信心”,47.7%表示“較有信心”。

  疫情期間的新興業態發展對衝了部分負面影響。在疫情期間,生鮮電商滿足了消費者對於生鮮食品等的消費需求,日訂單量大幅增長;以網絡遊戲、視頻影音為代表的在線文娛產業增長;網上購物等數字經濟新業態十分活躍,“雲經濟”“宅經濟”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遠程辦公、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模式滿足辦公、醫療、教育等民生需求,在疫情期間得到大範圍推廣。“線上經濟”加速替代“線下經濟”,計算機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因勢增長,互聯網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對衝了疫情對消費的負面影響。

  負面影響可以在疫情結束後彌補。由於疫情防控需要,部分消費需求只是被抑制或延遲,不是完全消失,改變的是需求的實現時間。在疫情防控期間,大部分人長期“宅”在家中產生了寂寞感和乏味感,等到疫情結束之後,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將得到釋放。因此,餐飲住宿、旅遊休閑、文化娛樂等消費也將大幅度增長。投資方面,各行業受停工影響的投資有望在復工複產後得到回補。進出口方面,隨著一系列穩外貿政策落地,以及疫情防控取得新的階段性成效,外貿也將迎來恢復性增長。

  文章指出,中國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經濟發展具有強大韌性,也具有很強的抗衝擊和自我修復能力。雖然疫情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造成了較大衝擊,但對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等新興產業影響較小。線上經濟在此次疫情期間發揮了巨大作用,智能製造、無人配送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進一步促進了“互聯網+服務業”新業態的興盛,進而助推產業結構升級。同時,針對疫情出台的宏觀經濟政策側重結構性,保持了不搞“大水漫灌”的政策定力,注重在結構調整中追求量的增長,高質量發展態勢不減。

  中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擁有龐大消費群體和巨大內需潛力,具備經濟恢復和振興的有利條件。2019年,中國大陸總人口達到14億人,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世界最大,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人民群眾收入和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快速成長,消費升級態勢更加明顯,新型消費業態加快發展。從長期看,需求結構升級愈加明顯,供給結構必然隨之升級,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調整成為經濟運行的內生需要和必然趨勢,疫情並不能改變這個趨勢。

  文章最後說,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為應對疫情,中國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綜合利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精准治理,全方位調動各類經濟主體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為抵抗疫情衝擊、恢復生產生活、推動經濟健康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風雨過後,中國經濟必將再創輝煌。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