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1日電/近期,各地兩會陸續召開,2020年工作重點也隨之亮相。梳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發現,“加快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更高水平擴大對外開放”“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是各地報告中的高頻語句,體現出地方政府在推動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方面作出的積極努力。
經濟日報發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文章指出,無論從歷史經驗還是現實情況來看,各地合力構建中國更高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對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大有裨益。對地方而言,對外開放程度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對外開放帶來的進出口貿易、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投資合作能有效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對國家而言,各地區對外開放聯動不僅能彌補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短板,更能通過協同效應改善現有對外開放格局,推動中國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
由於中國各省份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速度不同,各地在制定對外開放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勞動力結構和技術水平等要素禀賦差異,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沿海地區和部分發展較好的內陸省份,可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優勢,注重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在改善投資便利化和優化營商環境方面下大功夫,強調差異化對外開放策略和區域間協同效應。對外開放程度相對偏弱的西部地區,則應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歷史機遇,發揮比較優勢,重點打造本地特色及優勢產業,加強與相關國家的經貿合作,更好服務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總體布局。
與此同時,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還要兼顧對內開放合作,升級區域合作和協調聯動。堅持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加速中西部地區承接外向型產業轉移,努力提高各地區產業轉移示範區發展質量。要加強各地區間的協調聯動,支持武漢、鄭州、西安和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會城市地位,發揮其開放樞紐的作用,輻射周邊地區發展,形成內外聯動和更高質量的對外開放。
文章強調,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面對國際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必須牢牢抓住對外開放這個重要抓手,主動把握機遇參與國際合作,推動優質產能和裝備走向國際市場,推廣地方特色品牌和先進技術,在更高層次和更多領域協同推進對外開放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