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電/社會經濟領域的重大政策,要靠揣測、細思來把脈全域邏輯。憑“理工男”或“IT男”的直線思維,繞過中間運作複雜的“黑箱”,拿某一變量做單維度推演,以為屢試不爽,其實往往是很不靠譜的。這不,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不提房地產,業內和媒體就開始臆想了:過去的時間軸上,中央會議不提房地產,樓市是怎麼走的,未來還會複制這樣的邏輯。依據這種簡單的邏輯推演,有人給出“熱-嚴厲-冷-不提-熱”的循環,作為樓市的“晴雨表”。
花相似、人不同。樓市還是那個樓市,人已不是那個人,環境已不是那個環境了。房價也好,城市也好,從年終總結會看,開發商和從業者普遍都有“更上一層樓”的雄心壯志。政策驛動了,預期微妙了,很多人開始打雞血,憧憬著房價再上一個台階。但是,相比上一輪樓市景氣期(2015-2017年),創造樓市超級購買力的幾大行業,現均已勝景不再。金融、TMT(科技、媒體和通信)、地產、專業服務(給地產、金融、TMT做咨詢和法律服務等)等行業是寫字樓的消費主力,占了60%-80%的寫字樓消費量,也是高收入人群的生產車間。
中指院統計,今年三季度全國半數以上城市寫字樓租金下跌。一線城市36個主要商圈,16個商圈租金下跌;二線城市44個主要商圈中,54%的寫字樓租金下跌。值得注意的是,深圳高檔寫字樓空置率很高,幾大中心區平均空置率超過20%,有的區域甚至高達60%。
助推上一波樓市繁榮的“加杠杆”,受到嚴密的管控。下半年以來,央行先後7次定調房地產,“宏觀審慎管理”統領樓市金融政策的頂層大綱。什麼意思?防範系統性風險,就要對地產資金啟動規模和占比“雙控”,嚴厲問責作奸犯科的行長們。從今年開始,新增和存量房貸占總量之比,分別不超過40%和30%。別看需求很旺,真正拿自己的錢投資的不多。沒有杠杆這個引擎,加上房價高位橫盤,還有多少人敢真金白銀地砸錢進去?
物是人非,樹欲動而風不給力。需求端的購買力不再源源不斷,不再那麼任性,而供給端大肆加杠杆一去不複返,樓市還能再上台階?2020年,“一城一策”全面落地,城市政府切實肩負起穩定樓市的責任。人口流動、產業布局空間大分化、大重組的背景下,識時務的話,就應該琢磨,如何讓自己成為吸附人口、產業的高地。試想,刺激樓市可以暫時獲得經濟上的喘息,但隨之而來的高房價,不僅將遭致約談和問責,而且將喪失產業和人口集聚的最佳時機。
近期,黑龍江收緊樓市政策。設立三道門檻(房企承諾、銀行檢查、違規處罰)嚴查購地資金;建立嚴格的資本金監管制度,完成工程基礎、主體結構、竣工驗收備案等三個節點時,分別返項目資本金的40%、40%、20%。一般邏輯中,類似黑龍江這類省份,應最積極“救市”的呀!為何逆勢收緊?其實,這是為提前應對庫存複歸、樓市下跌、市場維穩。上一輪“去庫存”,有國開行的PSL,有國家的扶持,有返鄉置業。庫存再來,誰來救你呢?
凡影響面廣的政策,用語都頗為講究,字裡行間往往隱含著多層意思,房地產就是如此。“房住不炒”、“不以地產刺激經濟”是頂層設計,“穩字當頭”(穩地價、穩房價和穩預期)也是頂層設計。實踐中,基於地產、金融、經濟、就業等變量形勢,要找到二者最佳的結合點和結合方式,可謂老成謀國。不提房地產,絕非“房住不炒”、“不以地產刺激經濟”置腦後了,而是從頂層給地方一定騰挪(一城一策)。強省會、都市圈、新型基建、就近城鎮化、消費內需等,很多路可選。“一城一策”下,權責對等,何去何從,自己掂量著辦。
來源: 證券時報 作者:李宇嘉(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