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6日電/12月4日,由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與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共同舉辦的以“三重挑戰下的信用展望”為主題的2020年信用展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誠信集團創始人、董事長、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增速放緩、韌性猶存下的底線思維》的主旨演講。毛振華在演講中詳細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指出在趨勢性因素與短期因素叠加、國際與國內不利因素強化的作用下,2020年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回落,但經濟運行仍有一定韌性,對2020年經濟增長無需過度悲觀。毛振華還對當前宏觀政策選擇提出了建議,認為宏觀政策應避免再走過去十年加杠杆穩增長的老路,而是要做好增量改革,在具體的政策選擇上堅持穩增長、防風險雙底線思維,重點推進兼顧穩增長與防風險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股本率等改革措施。
在演講中,毛振華首先對金融危機以來的政策演變進行了簡單回顧。毛振華指出,金融危機後經濟刺激政策雖然為中國經濟發展贏得了難得窗口期,使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低迷期實現了錯峰發展,但也導致債務風險不斷累積。在此背景下,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宏觀政策轉向以防風險為重心。但是,2018年中美貿易衝突導致經濟運行外部複雜性上升,出於對中國經濟難以承受內部去杠杆與外部大國博弈雙重壓力的擔憂,宏觀政策再度側重於穩增長,並延續至今。
毛振華認為,從2019年前11個月的經濟運行來看,2018年以來的穩增長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雖然今年經濟持續下行但已經好於去年底市場的悲觀預期,從中長期視角來看經濟增速只是回歸到2010-2019平均下降的趨勢之中,並沒有出現超出平均趨勢之外的下滑。但毛振華同時提醒,2019年經濟運行中所出現的增速放緩與結構分化加劇態勢依然值得高度關注。
毛振華重點展望了2020年宏觀經濟形勢。毛振華認為,2020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一方面,導致中國經濟下行的趨勢性因素並未出現明顯改善甚至存在惡化的態勢:中美貿易衝突和全球經濟繼續走弱決定了全球化紅利處於快速下滑期:工業利潤的持續負增長以及製造業份額的持續下滑說明了作為中國經濟傳統動能之一的工業化紅利遞減不僅沒有止跌,反而在近期出現加速的態勢;人口老齡化的加快、流動人口負增長以及儲蓄率持續下滑說明人口紅利依然處於加速遞減期;改革攻堅期決定了新一輪的改革紅利還沒有完全出現,特別是民企信心仍有不足,民間投資低迷,經濟增長內生動能較弱。另一方面,經濟短期走弱因素依然存在,基建投資受制於地方政府收支壓力回暖幅度有限,“房住不炒”基調下房地產投資面臨融資約束,固定資產投資難有明顯起色,消費受到居民部門收入增長放緩與債務壓力加大的雙重制約,全球經濟走弱與中美博弈下出口仍面臨不確定性。綜合來看,在趨勢性因素與短期因素叠加、國際與國內不利因素強化的作用下,2020年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回落。但毛振華同時提醒,中國經濟運行仍存在一定韌性,政策穩增長作用將持續顯現,庫存周期已接近底部或將迎來觸底反彈,隨著風險的逐步化解金融環境有望繼續改善,消費與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將提升中國經濟增長的韌性,因此對2020年經濟增長也無需過分悲觀。
在當前的經濟下行期,如何選擇合適的宏觀政策?毛振華認為,“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分析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取得成功的原因,或許有助於為當前問題找到答案。毛振華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功大致可以歸納為四方面經驗: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短缺經濟時期,改革解放了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力,“改革”是這一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經驗;在本世紀初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中國加入WTO後積極向世界展開懷抱,“開放”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二重經驗;在金融危機後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通過“債務—投資”驅動模式穩增長,對未來需求的透支是這一時期中國經濟保持較為平穩增長的重要因素;此外,九十年代末以來,針對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我國與創新相關的體制機制設計逐步落到實處,以率先模仿為主的創新對中國經濟增長同樣產生了重要貢獻。毛振華表示,當前仍屬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期,宏觀政策的選擇尤其需要重視過去四十年發展的政策得失,“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毛振華提出,不能再走過去十年加杠杆穩增長的老路,避免再度依托國有企業穩增長,而是要做好增量改革,要堅持把短期調控與中長期目標向結合,推動中國經濟轉型與高質量發展。在具體的政策選擇上,仍需堅持穩增長、防風險雙底線思維,重點推進兼顧穩增長與防風險的改革,如將提高股本率作為基本國策、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等。
來源:和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