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3日電/“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須臾不能缺少。”最近在基層採訪,聽到談論最多的就是優化營商環境,企業無論大小,都期盼有更好的營商環境,讓自己輕裝前行、加速奔跑。
人民日報發表記者吳秋餘評論文章表示,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前不久,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圍繞市場主體需求,聚焦轉變政府職能,將近年來“放管服”改革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規,並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確立對內外資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的營商環境基本制度規範。這一舉措既彰顯了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又順應了市場主體期待,贏得廣泛點贊。
近年來,中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成績有目共睹。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複雜局面,中國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簡政放權,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減稅降費,今年前7月累計新增13492億元,讓實體經濟減負增效,讓民營企業享受紅利;建章立制,出台外商投資法,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一系列“放管服”組合拳,不斷開辟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世界銀行《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評價,中國營商環境世界排名第四十六位,比上年提升32位,是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經濟體之一。
文章指出,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依然在路上,當前市場主體還面臨著一些現實問題。最近開展的國務院大督查就發現,在營商環境大為優化的同時,一些地方還存在權力放得不夠、隱性審查和變相延長審批時間等現象,一些地方在做好審管結合的“加法”、進一步增強管理高效性方面,還有提升空間。這說明,打造社會期待的一流營商環境依然任重道遠。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經歷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傳統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減弱,制度供給成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唯有不斷創造新的制度優勢,才能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的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讓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活力四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法治化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於發展”。法治既是改善營商環境的重要手段,也是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出台《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以政府立法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提供制度保障,有利於將優化營商環境納入法治化軌道,積極發揮法治引導、推動、規範、保障改革的作用,是增強市場活力和經濟內生動力的有效抓手。更為重要的是,在國家層面首次出台此類行政條例,以法治手段推動營商環境優化,彰顯了中國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體現了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的政策取向,在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文章最後說,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當前中國發展外部環境中的挑戰因素明顯增多,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已經成為實現“六穩”的重要基礎,對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不斷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不斷為市場活力充分迸發創造良好環境,就能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開辟光明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