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兩岸民主協商是探索漸進和平統一
1.民主協商的意義
民主協商是廣泛採納民意的方式和形式,在事關民族未來的大計上,聽取並採納台灣人民的意見,無疑是民主的新形式,也是在統一問題上的重大創新。在台灣,人民確實可以享有民主權力,有權選自己喜歡的政黨,即使政黨的紛爭有時會實際消解這種權力,使之變得沒有意義。但在涉及兩岸的重大問題上,台灣人民何曾真正享有和行使過民主權力?蔡英文當局不是在以所謂公權力為由,竭力阻擋各界人士來大陸參與協商?即使有,單方面行使了,在沒有大陸人民的意志表達的情況下,能解決兩岸的問題嗎?顯然不能。所以,民主協商可以既讓台灣人民擺脫政黨紛爭和選舉困擾,真正投入到宏大民族議題的探討中來,又能得到機會向大陸人民表達自己的意志、訴求和願望,與後者進行商討,雙方共議統一。
有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習近平的講話就大開大合了。大開就是面對民意,交流、對話、探討、協商都可以,意見、建議、倡議都有用,儘可能接受和採納。大開也是不排除台灣體制下的人員的參與。大合就是不能與不接受一中原則的人交流、對話、探討、協商,除非他們改變錯誤立場。相信民意與形勢會促使某些政黨、團體逐漸改變立場。有台灣媒體指出,兩岸唯有經過廣泛且深入的對話,才能在各自社會內部,以及在兩岸之間,按照已經達成的共識逐步朝向共同的發展方向前進。當兩岸民間已經對統一的終極結果有正面期待的時候,兩岸代表人士再來展開相對比較正式的民主協商,應該會產生更有可操作性的成果 ②。這是很有見地的。
2.民主協商的進程
當然,可以預見的是,民主協商將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可能分三個階段,一是廣泛的社會交流、對話、探討,形成基本成果後,提交到一個人數相對少些的平台;二是在這個平台上開展對口協商,達成比較正式的成果,成為雙方談判的基礎;三是正式談判,就方案進行商討。也可以把正式談判不包括在民主協商當中。有台灣專家認為,“看起來習建議是由有目的的民間交往、對話,以及推動有代表性的民主協商,最終迫使台灣當局政治談判,達成制度性安排。簡言之,今後對台工作的方針是:以民間替代政府,以在野包圍執政。 ”③這不無道理,但也不完全準確。筆者認為,不管台灣方面最後用什麼方式批准正式談判的結果,都不能改變這一結果的實質內容和付諸實施的趨勢。融合發展與民主協商雙輪並舉,兩岸人民就可以用他們的行動和意見有效推進和平統一進程。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雙輪並舉推進和平統一的進程,也伴隨著大陸進一步發展、環境和條件改善的過程,二者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進程,正是民族復興所必不可少的內容和過程。這個雙輪並舉的實踐和探索需要較長的時間,也許要十年八年,甚至十年以上,而在此基礎上進入實質性政治協商即政治談判階段,完成統一前的各項準備,無疑又需要幾年時間。
(三)勇於面對海峽兩岸嚴峻現實
雙輪並舉的探索基本上是大陸主觀設定和努力的目標與任務,但客觀環境和條件並非十分有利,可以說環境複雜嚴峻,進程障礙重重,不會一帆風順,將是探索與鬥爭並存的過程。
1. 兩岸陷入冷對抗
所謂冷對抗指的是鬥而不破的對立局面。近三年來,兩岸完全處於冷對抗狀態下,事件頻發、危機不斷,雖還沒有失控,但對抗明顯在加劇。蔡英文當局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二肆意誣衊“一國兩制”;拉攏美國,對抗大陸;加快“去中”,所謂“反制”就是企圖阻擋台灣各界人士與大陸開展民主協商。概括而言,兩岸關係陷入了更嚴重僵局,有可能惡化成危局,主要源於以下矛盾:
第一、在兩岸之間,中國共產黨堅定主導並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台灣主要政黨非但放棄主導祖國統一甚至對等協商統一,而且連祖國統一的參與者的角色都不想扮演,有的可能是旁觀者,有的甚至是阻礙者。民進黨準備把“台獨”死路走到底,國民黨則表現了反獨與拒統的雙重性,國民兩黨在拒統上立場正趨於一致,二者都企圖長期守著台灣島過日子,維持現狀就是保持兩岸分治,主要差別僅在於表達方式不同。在追求目標上,國民黨是真正滿足於現狀的,它寄希望於永遠以“中華民國”名義包裝和維持兩岸分治下的自立,民進黨則心存執念,積極致力於所謂“正名”運動,最終把“中華民國”改造成“台灣共和國”。國民黨的立場從社會視角看是更加本土化,從法理視角看是走向“去大陸化”,從政治視角看實際上正在與民進黨趨同。民進黨早已全面“台獨”化,其“去中國化”運動的結果使它在政治上走向了極端,已陷入進退兩難境地,沒有迴旋餘地,也失去了欺騙手段,衹能繼續滑向失敗與毀滅的深淵。
第二、兩黨及多党立場混雜於台灣一地、彼此錯綜交織,容易產生政治迷彩效應,妨礙人們判斷台灣的總體政治立場。筆者的判斷是,各方都持這樣一種能稱為“最大公約數”的心態:獨有危險,統又不甘,維持現狀,以拖待變。所以,無論多麼亂、爭鬥多激烈,維持現狀都能接受,成了折衷點、平衡點和公約數。進而可以說,台灣內部的藍綠惡鬥漩渦、統獨矛盾的難以調和、第三勢力的曖昧摻和,整體上表明各方都心存幻想。例如和平協議問題上,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甚至聲稱願與大陸商簽百年和平協議,力爭參選2020的朱立倫則公開提出,如能當選願邀習近平發表和平宣言。不過,兩岸對和平協議的認知差距很大,不僅內容有異,時間也差很遠。大陸要簽的是以和平統一為目標的和平協議,台灣要簽的是確保和平但拖延統一的和平協議,後者其實還是和平拒統。“維持現狀”若對台灣朝野政治人物與大多數民眾還存在絲毫的吸引力,不論其內在有多少不同的因素,這映射出台灣大多數人對兩岸關係的理解出現了嚴重的錯誤認知,活在錯誤意識之中,這對台灣民眾的前途絕對不利④ 。在此情況下,即使是大陸的和平統一訴求也會碰到或軟或硬或莫名的阻力,原因就在於此。另一方面,從分野情況來看,“九合一選舉”減少了民進黨的執政優勢,卻沒縮小其基本盤與影響力。國民黨改變不大、內爭不小、信心不足,難以重挫民進黨信心和士氣。
第三、在外部場域,民進黨因拼經濟無能,唯有向外看,抱美國大腿,為美遏制中國大陸充當“棋子”甚至打手。美繼續在政治、軍事和涉外領域支持蔡英文當局可能既加劇兩岸對抗,也給中美關係帶來嚴重衝擊。最近,美台軍事合作動作頻頻,解放軍以戰機越過“海峽中線”給予回應,台海局勢為之陡然緊張。有台灣專家不禁擔心,“今年兩岸關係進入70年,從戰爭殺伐、外交零和,到經濟連接、兩會協商,又轉到溝通斷絕、緊張對抗之局。如何跳脫兩岸不斷重複的“拐點”,實乃國內朝野在操盤選戰時,務須絕對審慎綢繆之大事。⑤”此言不虛,玩火總是有引火焚身的危險的。
2.美國改變對華戰略
經過長期醞釀和近期發酵,美國對華戰略改變,重新轉向牽制、壓制、遏制中國,因而其對華政策和對台政策也隨之發生改變,可歸納為“遏華阻統”,其內涵是牽制中國發展、阻撓中國統一,增加中華民族復興的難度和時間,以便最持久和最大限度地維持美國霸權。美方公然透露,每週都舉行跨部會協調,商討對付中國的辦法,真是昭然若揭、不打自招。中國自然不能再抱有幻想。
中美雙方都已沒有戰略誤判的可能,將長期陷入互相提防、較量甚至對抗的博弈狀態。但中美之間也衹能冷對抗,而難以開展新冷戰,除貿易戰和科技戰以外,輿論戰、法律戰、信息戰甚至金融戰都是冷對抗的表現形式、博弈手段和新常態。中美冷對抗的趨勢是:美藉助優勢對華實行硬性冷對抗,中國對美進行柔性冷對抗,軟硬相遇就不可能把冷對抗變成熱對抗。從雙方表現來看,美方目光短淺,立足於鬥而獲利,中方矚目長遠,立足於鬥而不破。
這樣,圍繞著台灣問題,中美實際上正在展開漸進統一與隱形阻統的較量,而台灣方面在推行漸進“台獨”,三方將圍繞台灣前途進行長期三角博弈和角力。“台旅法”、“台北法案”甚至“台灣安全法”、“印太民主諮商機制”以及對台軍售的升級等等,無不展現了美打“台灣牌”、深化美台協同、以台制華、削弱中國大陸戰略優勢、阻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圖謀。美國一直遊走在掌控台海與避免戰爭之間,既不讓兩岸和和美美,也不許引火焚身,這樣美國才能一面撈取保護費和政治利益,一面又不為台灣火中取栗、燒壞自己的手,還可阻滯中國大陸順利發展與和平崛起。民進黨有了這個後盾,才不斷搞“務實台獨工作”,一再衝撞大陸,甚至觸碰紅線,危害台海和平。
四、結論
綜上所述,習近平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的統一觀所包含的新時空觀、新主體觀和新實踐觀,有力地和有效地指引中國的漸進和平統一進程。儘管在中美關係複雜嚴峻的背景下,兩岸仍持續博弈和較量,基本上是大陸的漸進和平統一與台灣的和平抗拒統一進行角力,大陸主觀上既要不忘初心追求統一,又要照顧台灣人民的利益;既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又要促進和平統一;既要兼顧國內發展大局,又要兼顧國際環境大局;既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又要開啟兩岸民主協商;既要與島內各界交流協商,又要與“台獨”分裂勢力作鬥爭;既要與美國維護雙邊關係大局,又要反對美國打“台灣牌”、干涉中國內政。這就決定了未來很長一個時期兩岸關係局面的複雜性嚴峻性、推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困難性、與阻撓統一的勢力鬥爭的尖銳性。
總體上看,大趨勢是有利於推進和平統一進程的,而走向統一的道路是曲折的,中華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
註釋:
①柳金財:《“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創新性思考及其限制》,載《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3月號。
②《旺報》社論:《協商一國兩制 先聽台灣人要什麼》,載2019年3月26日《中時電子報》。
③楊開煌:《習近平重要講話的辯證思惟考察》,載中評網http://www.crntt.com/doc/247_14051_105347354_1_0320114824.html。
④朱駿:《台灣的前途與價值在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載中評網http://www.crntt.com/doc/266_0_105314465_1_0222150134.html。
⑤黃介正:《兩岸關係最新“拐點”提早了》,載2019年4月3日《中時電子報》。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8月號,總第26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