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雁栖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圓桌峰會,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並致開幕辭。 |
中評社香港7月11日電/經過40年的經濟改革,中國從對外開放中收獲了非凡的回報。中國向市場機制更廣闊的歷史性轉變中,融入全球經濟只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它還使數億人脫貧,中國也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我們新的研究顯示,這種參與的潛力遠未枯竭。
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7月9日載文《中國全球化的價值》,文章說,比如,中國的貨物貿易占全球的11%,而服務貿易僅占全球的6%。此外,盡管中國的銀行、證券和債券市場在規模上都躋身全球前三,但外國實體僅占其市值的6%以下。《財富》全球500強企業中有110家中國企業,但它們只有不到1/5的收入來自海外,而美國大公司的這一比例為44%。
早在目前的貿易緊張到來之前,中國與世界的貿易關系就悄然轉變。從貿易、科技和資本的角度看,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接觸程度在2007年達到頂峰,此後呈現下降趨勢。這部分反映了中國經濟日益強調內需。與此同時,世界其他地區對中國的接觸在增加。這個事實凸顯中國作為市場、供應方和資本提供者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無論如何,中國和世界都面臨著有關雙方互動軌跡的重要問題。我們估計,到2040年,這可能涉及大約22萬億至37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約占世界GDP總量的15%至26%。我們從5個關鍵領域分析中國和世界互動的長期影響。
1.作為進口目的地的增長:中國可能退出國際貿易,導致全球貿易總量萎縮。反之,中國可能向前推進,使自身成為新興和發達經濟體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2.服務業開放:中國可能維持目前的服務業限制,這將造成相對於發達經濟體的生產率差距。中國也可以取消這些限制,吸引更多的外國企業,從而促進服務業的增長和全球競爭力。
3.金融市場的全球化:中國和世界能够將其金融市場一體化,從而拓寬投資者選擇和改善資本分配。他們也可能保持現狀,從而增加動蕩的風險和降低生產率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