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大陸台商影響的分析與調研
http://www.crntt.hk   2019-07-17 00:11:48
 
  (一)對全球產業鏈及中美雙方的影響

  全球產業鏈將加速重構,但並非完全如美國政府預期發展。近幾十年的經濟全球化形成了複雜多樣的全球產業鏈,並進而使國際分工體系不斷演化出新的方式。國際分工由傳統的產業間分工轉變為產業內分工,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佈局產業鏈、配置生產要素,各生產環節被最大限度地細分,產品的價值創造來自處於生產鏈條上不同環節的國家地區。以半導體產業鏈的微笑曲線為例,中國企業處於中游,而美國企業位於上游、下游。中美在全球產業鏈上原本更多處於互補的狀態,而非同位競爭。

  美國發動對中國的產業打擊及貿易摩擦後,由於某些中國加工製造企業受到美國上游斷供制裁,以及中國輸美下游產品需要承擔懲罰性高關稅,“美國設計-中國加工製造-美國銷售”模式產業鏈受到顯著影響,甚至最終市場在中國的“美國設計-異地加工製造-中國銷售”模式產業鏈也會受到一定影響。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邏輯推導結果,理論上美國有可能通過對中國企業限制上游核心產品供給和收縮下游市場銷售,將中國企業擠出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產業鏈,特別是其中的高技術附加值環節,改變亞太地區原有的“雁行模式”經濟發展區域分工。

  然而,即使不考慮中國對美國經濟遏制的反擊措施,由於中國企業有龐大內需市場、先進實用技術和強大製造能力做支撐,同款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較之美國生產往往更具競爭力,且企業可以將最後的產品組裝環節轉移至東南亞或墨西哥,利用中國-東盟自貿區或北美自貿區的零關稅規則,一定程度上避開美國對華加徵關稅。因此全球產業鏈的改變不一定能夠有效打擊中國的全球經濟地位,相反,特朗普發動對華貿易摩擦,迫使更多企業將投資轉向中國周邊,客觀上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地區的產業聯繫,“實際上進一步加強了亞洲經濟整合,中國雖因外商外遷損失外資與工作機會,卻強化了其亞洲經濟整合龍頭的寶座。”⑦

  如果再考慮到中國對美國反制措施,例如,中國政府針對美國對中國企業出台限制性實體清單,商務部與發改委分別宣佈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和“國家技術安全管理清單制度”,以及匯率、稅收、技術、投資等備用政策,使美國政府為圍堵和遏制中國經濟的國際佈局難以奏效。同時,美國企業和美國經濟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負面影響,這一效應已經開始顯現。美國“資訊科技產業協會”2018年11月的報告認為,美中貿易戰使供應鏈成本上升,傷害美國經濟。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論文顯示,美國政府發動的加徵關稅造成美國消費者和生產商每年需增加688億美元成本。美國商務諮詢機構“全球交易夥伴關係”的研究報告顯示,對價值2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徵收25%的關稅,以及對進口鋼和鋁產品加徵關稅,將導致美國每年減少93.4萬個就業崗位。長期來看,美國政府通過政策干預硬要把市場自然形成的國外生產製造環節拉到國內,必然增加跨國企業成本、損害消費者權益,造成國內整體經濟生產效率降低和社會福利下降。

  (二)對兩岸經濟關係的影響

  兩岸經濟關係是全球產業鏈發展和重塑的重要環節。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兩岸經濟關係也會受到明顯影響。首先是中美貿易摩擦升級會降低全球經濟增速,對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經濟發展有負面影響。2019年第一季度,OECD、IMF、WB、WTO等國際重要經濟組織均預測全球經濟增速會低於上年。彭博預測,全球貿易摩擦如果持續到2020年,台灣GDP約減少0.5-1%。其次是美國對華貿易制裁會降低中國對美出口、打擊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信心、迫使其將生產基地移出中國大陸,大陸經濟增長降速也會影響台灣經濟增長動力。有學者估算中國大陸GDP會因此下降0.8-2.4%。台灣“主計總處”評估,大陸經濟下降1%,則台灣經濟會因此下降0.29%。也有機構預測台灣會因中美貿易摩擦略有獲益。例如台灣的中華經濟研究院認為,第二階段加稅情況下,台灣對大陸出口減少1.78%,但對美國出口增加2.16%,台灣整體出口反而增加0.1%,GDP會因此增加0.04%。⑧最後是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下,台灣當局藉機積極出台政策吸引大陸台商返台投資,以及協助大陸台商向大陸以外地區轉移,會對兩岸經濟關係產生消極影響,進而使台灣在全球產業鏈的重構過程中更多受到美國主導的產業鏈影響。

  (三)對大陸台商佈局的影響

  中美貿易摩擦對台灣企業的短期影響中“轉單效應”明顯,尤其對以美國為產品出口市場的行業,有利島內台商,不利大陸台商。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主要產品:機械、電機、電子零元件、資通與視聽產品、精密儀器、塑膠及製品呈現顯著大幅衰退。同期,美國自台灣進口同類產品呈現成長,形成對比。台灣對美出口連續31個月成長,最大成長項目為ICT與視聽產品。2019年前4月,台灣出口市場中,大陸市場衰退10%,而美國市場增長20%。台灣對全球、中國大陸、歐盟、新南向市場出口均衰退,衹有對美國出口呈現大幅成長。同期有47家大陸台商返台投資,總金額約2398億元新台幣。⑨

  中美貿易摩擦對特定產業及台資中小企業的衝擊更明顯。台資大企業為了分散風險,早已全球佈局,在不同國家地區設有工廠,通過轉移產能可以降低中美貿易摩擦的衝擊,但在大陸的中小台商則困難較大。⑩根據台灣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19年3月發佈的《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台灣CEO針對中美貿易摩擦有40%表示將“調整供應鏈和採購策略”,39%表示“將成長重心轉移到其他市場”,29%選擇“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市場”。⑪對不同產業台商的影響台灣學界研究結論存在分歧。有台灣學者認為,從產業結構來看,機械產業台商調整生產佈局的壓力較大,因其是典型的“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美國”的經營模式。半導體、筆電、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及零部件,由於國際上零關稅或未納入加稅清單,基本不受影響。汽車零件、輪胎等產業主要供應大陸市場,衝擊也不大。⑫但也有研究認為,台灣機械、工具機、面板等產業都是以大陸市場為主,影響都不大。⑬另有台灣學者則推測,台灣電子產業,包括半導體、通訊產品、液晶面板及印刷電路板製造業等都可能遭受巨大影響,導致台灣在大陸的電子產業鏈開始移動或重整。⑭還有台灣學者分析認為,台企占大陸對美出口百強企業的40%,尤其是高科技企業,因此“貿易戰對在大陸投資的台灣高科技產業的衝擊無法避免”。⑮

  綜合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台企未來投資佈局的影響存在差異化:市場和生產多元化的大陸台灣企業,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抵抗力較強,既可內部消化加稅影響,也可通過將剩餘生產環節轉移到海外分公司規避風險;但對美出口或代工的大陸中小台企,其產品可替代性較強,也缺乏生產外移的能力,生存壓力較大。

  三、關於大陸台商所受影響的調研情況

  2019年6月初,筆者隨昆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的調研小組對當地22家台資企業進行了為期5天的密集考察,瞭解中美貿易摩擦對企業的影響等問題。這些企業經營領域包括:積體電路、新型顯示、資訊電子、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機械、造紙、食品飲料等,既有行業內世界產量最大的企業,也有還處於初創期的中小企業。調研結果基本證實了上述綜合性結論,即不同企業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應對能力不同,但中國大陸仍是各類型企業的主要生存依靠。

  1.大型台企為應對衝擊會增加海外產能,但仍以大陸產能為主

  大陸台企中,大型企業占重要地位,中國外貿企業500強中一半是大型台企。他們在美國加稅政策下,出口市場受到明顯影響,雖然會採取措施增加海外產能,但深化大陸生產經營仍是他們的主要應對策略。以某大型電子業台企為例,其主要產品是積體電路產品的封裝測試,就公司層面而言,中美貿易摩擦對總體營業收入影響有限,不超過5%;就昆山的工廠層面而言,2018年營業額增長超過40%,但在美國對外加稅的衝擊下,預計2019年營業額增長將不超過10%。主要因為公司為轉移部分產能給台灣、墨西哥、越南,但“陸外產能”占比還是相當小,主要仍然依靠大陸生產,總體上大陸仍是全球最有競爭力的生產基地。另一家晶圓產量全球領先、美國市場占40%的台企也表示,在客戶訂單的要求下,企業將拋光片出貨轉移到馬來西亞,但由於品質無法和昆山廠相比,境外產能很有限。

  2.中小台企無法通過產能外移應對衝擊,仍要依賴大陸市場

  中小企業數量占大陸台企的90%以上,雖然多數以大陸內銷市場為主,但還是有不少企業屬於大型中心企業的衛星工廠,中心企業的市場波動也會傳導給他們。以某中小型電子業台企為例,該企業以自主研發生產電感器、電子晶片、被動元件等產品,規模280人,2018年營收9800萬人民幣,原本預計2019年營收能達到1.2億元人民幣,目前中美貿易摩擦升級,該企業70%出口,其中美國市場約占30%,恐怕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此外,客戶也提出外移要求,但該企業表示缺乏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外移困難,同時外銷轉內銷也很難,內銷利潤僅為外銷的一半,還不容易尋找新的協議廠商,因此面臨選擇困境。

  3.全球產業鏈重構孕育新的商機,中國大陸為台企提供更多機遇

  美國政府一方面通過美國國內減稅降低企業在美國投資生產的成本,另一方面通過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加稅提升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出口的成本,吸引和迫使在中國大陸投資生產的跨國企業移往美國,從而增加本國投資和就業機會。該政策在加速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同時,也會促使中國產業鏈“抱團取暖”、整合提速。中國大陸不乏品牌企業,他們可以指定供應鏈廠商,掌控80%的生產成本,美國品牌企業轉單的同時,中國品牌企業也會轉單,為台企提供新的接單商機。例如華為目前的供應商中僅台企就有26家,新形勢下不排除擴大合作對象。

  調研中,昆山一家電子業大型台企,是當地最大的代工納稅戶,其產品的世界市場佔有率為25%,供應鏈廠商約500家。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形勢下,該企業重啟了已經停工七八年的越南和台灣生產廠,但產能都很小,無法與大陸生產基地相比。該企業表示,如果美國沒有實施下一步的對3250億美元產品加稅,公司2019年業績仍然還會增長,而且正在積極拓展與大陸客戶的合作,有機會填補中美產業鏈斷裂出現的空白。另有一家成立於2000年的台企,以生產印刷軟板為主,是蘋果公司供應商,95%產品出口美國。在當前形勢下,公司表示,雖然大陸生產基地也存在用工、用地、環保等問題,但仍然是全球最好的營商環境,未來將開拓大陸商機,繼續新建廠房和擴大投資。

  註釋:

  ①2018年7月世界銀行公佈2017年全球GDP為80.684萬億美元,美國GDP是19.39萬億美元、中國GDP是12.238萬億美元。

  ②《光明日報》2019年05月24日。

  ③投入量的比较,主要依据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明确提出的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生产要素,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第四生产要素“组织”(即管理或企业家才能)无法评估投入量,故将其视为效率,未纳入中美比较。

  ④These are fundamentally political contests between those who favor repressive systems and those who favor free societie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7》

  ⑤Three main sets of challengers - the revisionist powers of China and Russia, the rogue states of Iran and North Korea, and transnational threat organizations, particularly jihadist terrorist groups - are actively competing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our allies and partners. Although differing in nature and magnitude, these rivals compete acros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arenas, and use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o accelerate these contests in order to shift regional balances of power in their favor.——《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7》To prevail, we must integrate all elements of America's national power -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7》

  ⑥朱磊,《逆一體化與兩岸關係發展研究》,《亞太經濟》,2017年第2期。

  ⑦劉德海,《美陸貿易戰影響下的全球與亞太區域政經發展》,《亞洲政經瞭望》,第42卷第5期,2019年5月。

  ⑧台灣“經濟部”,《中美貿易戰之影響》,2019年3月21日。

  ⑨台灣“經濟部”公佈資料。

  ⑩曹添旺,《美中貿易戰陰影下的台灣》,《台灣銀行家》,2018年10月號。

  ⑪“資誠2019台灣CEO調查陸美貿易衝突成最大威脅”,《旺報》,2019年3月20日。

  ⑫王健全,《中美貿易戰爭的發展趨勢及其對台灣經濟的影響與因應》,《亞洲金融季報》,2018年7月。

  ⑬台灣“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美中貿易戰走向及其影響之研析》,2018年5月。

  ⑭高仁山,《美中貿易戰及其對台灣產業的可能影響》,《戰略安全研析》,2018年5-6月,第150期。

  ⑮高長,《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下加強兩岸科技與產業合作趨議》,《海峽科技與產業》,2018年10-11期。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7月號,總第259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