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圖作者:黃士瑋 |
中評社╱題:論台灣地區青年的“忙、盲、茫”與“斜杠人生”現象 作者:陳谷鋆(珠海),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外國語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王孟筠(南寧),廣西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從2017年開始,“斜杠青年”(即一個人擁有多種全職與兼職工作身份)頻登台灣的各大書店的書籍與雜誌。這不禁讓人好奇, 島內青年的思維模式發生了什麼變化?本文通過在台灣的本土觀察, 分析台灣青年目前遇到的職業問題與職業心境。第一部分講述台灣青年心中普遍感覺處於“窮忙”的狀態, “窮忙”導致他們根本存不到錢。第二部分分析台灣青年們的三種無奈的心境:“忙碌”、“盲目”、“茫然”,由此勾勒出台灣青年錯誤理解“斜杠人生”、沉浸在“小確幸”的現狀。第三部分是目前內地對台的紅利與補助政策, 總結指出內地對台的紅利與補助政策可以為台灣青年在職業規劃上提供另一種選擇。
一、引言
2018年8月, 台灣雜誌《遠見》以標題《我該不該去大陸》出刊, 撼動了台灣青年的就業心態。其封面以鮮明的數據包括2018年台灣人才在內地的滿意度調查結果, 並就台灣青年分析自身是否適合前往內地工作做出一些指導。在這份調查中, 《遠見》及104諮詢科技合作啟動“2018台灣人才西進滿意度大調查”,回收5383份有效樣本,其中1113份有大陸工作經驗或目前正在大陸工作{1}。通過定量問卷分析, 許多台灣民眾前往大陸工作的原因可大致上分為六點:(1)大陸市場廣大, 有成長空間與發揮個人專長的平台(37.2%);(2)公司要求,到內地短期或長期出差(35%) ;(3)大陸的薪資與福利優於台灣(28.1%);(4)認為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不如大陸(28.1%) ;(5)因為年輕,想到大陸接受挑戰,藉此提高個人的職場競爭力(27.9%) ;(6)台灣薪資水平停滯多年(26.6%){2}。由此可以看出, 台灣民眾內心渴望的除了眼前的薪資待遇外, 更關心工作前景與大環境的發展。
二、窮忙
為何台灣青年重視工作的發展性大於眼前的稅後實際收入? 答案顯而易見:台灣民眾對工作有著強烈的不確定感。目前島內的青年常提到“窮忙”一詞, 這並不是什麼新的概念。早在2005年大衛·謝普勒(David Shipler)的《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The Working Poor: Invisible in America){3}中就記錄了窮忙族的現狀,劍指美國體制與政策的弊端。他認為必須嚴肅看待造成貧窮的個人與社會因素。此書的書名The Working Poor便是“窮忙”的最好翻譯。台灣知名網絡說書人囧星人也就此書與貧窮意味著什麼做了一下敘述{4}:
①你比較沒辦法掌握私人決定:
當你手上的錢衹有那麼少, 對於生活的選擇也就不會很多。
②你無法敏捷地避開危機:
為了省錢, 你很容易陷入危機。而陷入麻煩之後,你又不知道怎麼解決。
③你很難翻身:
貧窮的枷鎖不僅讓人身心勞累……也會逐漸腐蝕人的個性。窮人容易陷入自卑或自閉的情緒,這就更加影響他們本來就不被看好的就業活動。
窮人覺得自己不重要。當做了一份工時長、工資少、可替代性高的工作, 他們容易對生活更加絕望,陷入一種自暴自棄的循環。
④需要完美的陣容以及天時地利才能擺脫現況:
先決條件包括全副的技術、好的起薪、有升遷機會的工作、目標明確、勇敢、自尊、沒有大筆債務、沒有疾病、沒有毒癮、家庭健全、朋友誠實正直、私人或政府機構必要的協助等等。若是出現任何缺口,麻煩就會接踵而來。
⑤因為你窮,就代表你沒辦法保護自己{5}。
邱子瑉(2016)為“窮忙”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加班卻仍然貧窮的人,是過勞死的主角{6}。”記者蔡雯琪指出:“窮忙族”是指不斷地努力工作,但每月的薪水仍衹能負擔生活基本開銷的人。他們與“月光族”(每月薪水都花光)明顯的不同在於“月光族”將薪水花在娛樂上,而“窮忙族”無法顧及娛樂,衹能應付日常開支(例如:水費、電費、房租、伙食費、交通費等){7}。根據台灣地區《近年薪資樣貌研究報告》,有高達129萬人的月薪資介於2萬2千元至2萬3千元(約4900到5200人民幣)之間。其中21歲到30歲之間的青年約有42.5萬人{8}。正因為台灣同胞對於窮忙的恐懼, 所以更渴望一家前景光明的公司, 衹要有機會升職, 就意味著加薪與更高的權利職稱。若我們深入探究這種對窮忙的恐懼, 會發現他們被困在由三種無奈所構成的框架中:忙碌、盲目、茫然 (如下圖)。這三種無奈的心境並非筆者所創造,出自1985年由李宗盛為張艾嘉製作的《忙與盲》。在與許多台灣青年的交流中, 筆者發現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步入職場後, 出現了茫然的心態。
三、三種無奈:忙碌、盲目、茫然
(一)忙碌:錯誤理解斜杠人生
目前許多台灣企業使用“責任制”捆綁員工。這彷彿一個魔咒,當員工被冠上“責任制”的帽子, 他們的個人自由也在無形中被公司綁架:除了每天正常上班的8小時外, 未做完的工作仍須帶回家繼續完成, 因為這屬於他們個人的責任範圍。可即使超時工作, 他們的薪資水平仍處在較低水平。最常聽到與低薪這一名詞掛鉤的就是“22K”(即台幣22,000月薪,約4900元人民幣)、青貧世代(青年貧窮世代)、血汗公司等。
許多青年為了多掙薪水而選擇下班後繼續兼職,做一個“斜杠青年”(slasher)。斜杠(slash)這個概念是由2007年作家瑪西·阿爾伯(Marci Alboher)在她的書《雙重職業》(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s){9}中提出, 主要是指現在的年輕人不再遵循傳統衹專注於一份職業的價值觀。越來越多人選擇從事多種職業、興趣與專業, 使自己的身份越來越多元化, 以斜杠(slash)放在個人所兼任的多元身分中。例如某人在自我介紹中會加斜杠代表身兼數職(如秘書/攝影師/保姆)。所以斜杠青年是指擁有多重職業身份的人。
但斜杠原本的意義並非兼職, 而是一種新的年輕人,特別是指千禧世代(Millennials)熱衷的生活形態—追求多面自我,享受多元化的人生。囧星人在說書《斜杠青年{10}》一書中利用了著名的“富翁與漁夫”故事來說明斜杠的目的是為了“自由”。她提到{11}:
有一個富翁在海邊度假, 看到垂釣的漁夫。
富翁:“我告訴你怎麼成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諦。首先, 你需要借錢買艘船出海打魚。賺了錢之後, 再雇一些幫手, 增加收成, 才能增加利潤。”
漁夫:“然後呢?”
富翁:“然後買大船,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
漁夫:“再然後呢?”
富翁:“買更多的船。”
漁夫:“再然後呢?”
富翁:“投資水產,把公司上市。如此一來, 你就能跟我一樣成為億萬富翁了。”
漁夫:“那成為億萬富翁之後呢?”
富翁:“成為億萬富翁, 就可以像我一樣到海邊悠閒地度假了。”
漁夫想了想後說:“我現在的生活不就是這樣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