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關於台灣人認同問題的若干概念辨析
http://www.crntt.hk   2018-11-05 00:12:07
台灣同胞通過與大陸同胞共同實踐而內在生成的“新中國人”認同,是促進兩岸心靈契合、培育國家統一民意基礎的關鍵環節。
  中評社╱題:關於台灣人認同問題的若干概念辨析 作者:王貞威(廈門);廈大台灣研究院助理教授,民進黨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當前關於台灣的認同問題充滿很多負面論調,如“交流無用論”、“惠台政策無效論”、“交流疏離論”、“和平統一無望論”等。①筆者以為,當前我們首先要做好的是第一個層次的政策認同,如何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更好提升政策落實能力,更好創造優美便捷的發展環境,慢慢地外溢出對第二個層次的認可,即提升對大陸的正面觀感和好感度,在此基礎上激發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真誠熱愛。而第三個層次要水到渠成,長期努力,關鍵是建構台灣同胞基於祖國大陸的切實生活體驗和政治經驗,進而塑造“新中國人”認同,這是未來台灣同胞認同建構的新思路。

  一、明晰中國人認同的兩個概念

  目前對台灣的中國人認同問題,我們有必要區分兩個層次:即台灣內部認同層次和兩岸群際認同層次。目前台灣社會的中國人認同是台灣內部認同層次,而我們希望建構的則是跨兩岸層次的中國人認同,即筆者後面所提“新中國人”認同。因此,也有必要區分兩個概念,即台灣的中國人認同和大陸的中國人認同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內涵和外延都有所差異。未來需要建構的是兩岸同胞共有共享、共同參與締造的新中國人認同。

  (一)台灣的台灣人認同和中國人認同是台灣內部層次的認同問題,不是跨兩岸層次的群際認同。

  就前者而言,首先,作為具有共同生活空間、共同社會情感連接、共同政治認同對象和共同想像空間的台灣人具有台灣人認同和“台灣主體意識”,是正常的事情和現象;而且台灣人認同和“台灣主體意識”已經成為台灣內部的集體知識,其接受度、內化程度和規約能力已十分強大,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台灣同胞的台灣人認同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長期性。

  而台灣的中國人認同,必須明確的是,它不是對中國大陸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儘管台灣有少部分人士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一種歷史遺留情感和文化群體記憶,是台灣社會群體認同的主要部分,大多持此認同者不具備中國大陸的實踐根基和現實經驗。這種群體信念在台灣依然具有較大的規約能力,但整體上它僅僅是一種歷史、文化認同和舊有的族裔身份意識殘留,已不是“國族”認同,衹不過“中國”二字本身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和國家概念的凸顯,使得大多數台灣人認同中華民族,但不公開表明自己是中國人。

  筆者參與的一項調查就清晰顯示,台灣人對中華民族、中國人和中國三個概念進行了有效的區隔,同時這三個概念對台灣青年而言,隨著政治意涵逐漸加深,敏感度逐漸提升,認同度也就越低。②

  1、中華民族認同方面,有53.3%認可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加上24.4%的台灣青年認為“台灣漢人和大陸人同屬中華民族,但台灣原住民不是”,寬泛而言,台灣依然有近78%的青年認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

  2、中國人認同方面,認為中國人單純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者最多,占作答總數的43%。約35%的受訪者從文化角度認知中國人論述,選擇中國人是指“歷史、文化、血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僅有4%的台灣受訪者認為中國人指“中華民國國民”。

  3、中國認同方面,台灣認可最多的為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占受訪者的46.2%。同時認可中國為“文化、歷史意義上包含大陸和台灣在內的中國”也有相當部分,占作答總數的41.6%。衹有5.9%的台灣受訪者認可中國為“法理上包含大陸和台灣在內的中國”。

  我們可以發現由於政治操作和台獨、獨台勢力長期的教育和意識形態洗腦,已經使台灣社會對中華民族、中國人和中國進行了有效的區隔。當台灣社會對“中國”的認知由政治上的“中華民國”轉變成歷史、文化、血緣上的“中國”再到政治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時,台灣人的“國族”認同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

  (二)就兩個不同的概念而言,台灣人的中國人認同和大陸人的中國人認同有明顯的差異。

  通過上述民調資料可以看出,即使台灣人認為自己是政治意義上的中國人,主要也是認同“中華民國”,如前述仍有4%的青年認為中國即“中華民國”。雖然大陸人不過於凸顯中國人的政治意涵,而強調中國人認同的文化歷史面向,但大陸人的中國人認同是融合歷史、文化認同的“國族”認同,以中國這個國家和延續五千年的道統為認同的核心對象,中華民族、中國人和中國意象是混合在一起的。台灣的中國人認同(後文稱此為舊中國人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在政治和意識形態操作下不斷去政治化,正趨向新加坡式的國族認同,認可自己是中華民族或中國人,但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這一點我們必須高度警惕。

  總之,由於種種因素左右,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台灣已成功實現了對中華民族、中國人及中國三者的自動切割,並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去政治化。絕大多數台灣人承認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但未必是中國人的一分子;即使是中國人的一分子,也衹是就文化歷史意義上而言。台灣的“中國人”認同屬於集體認同層面,而集體認同有長時間的穩定性,短期內台灣人可能因為獲得經濟、社會乃至於政治等方面的利益,而認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或者把大陸視為合作良好的“生意夥伴”,但這種認同難以擴展到政治認同層面。

  二、區分三個層次的遞進式認同

  筆者以為目前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認同至少要區分三個層次,以此來看台灣的認同問題有助於消除目前社會中的一些誤解。

  首先,要做的是政策認同,即對大陸涉台政策內容與績效的認同。讓台灣同胞體認到大陸相關對台政策的高效、利好和落實力度,使台灣同胞在大陸享受便捷、舒適、環保和充滿溫情的生活工作環境,為台灣同胞在大陸成長成才創造公平透明的發展機遇和施展才華的空間。這一階段衹要認可大陸出台的政策,感知到政策利好即可,而不必苛求他們放棄原有的政治意識形態,認同我們的發展模式和道路。當前,對大部分願意西進的台灣青年和已到大陸發展的台胞,我們首先要做的是這一點。當前我們的惠台政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台灣同胞的政策認同感,不少民調均顯示,台灣民眾對惠台“31條”措施普遍表示樂觀認可。③

  其次,基於這種好的政策感受和環境感受而外溢到同胞感的提升,認為大陸是基於同胞的情感,真誠地實施相關政策,而且政策具有可持續性。即認可大陸對台政策的出發點,是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提升台灣同胞福祉。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同胞間的親情和溫暖,進而提升對大陸的正面觀感和好感度,在此基礎上激發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真誠熱愛。台灣島內民眾基於中國大陸的實踐經驗和政策好感度而出現的中國人認同提升,多屬於這一層次。但其政治意涵依然較低,主要仍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認同,即在認同台灣的基礎上,接納文化歷史意義上的中國人認同。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