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台灣《天下》雜誌進行的一年一度“國情”調查顯示,台灣青年的中國人認同有不小的提升。④當被問到“你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人,或是都是?”時,認為自己是“台灣人”比例是近5年新低,34.1%的受訪者回答“都是”,占比是歷年新高。其中,20到29歲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從1.1%提升到4%,30到39歲則往“(兩者)都是”移動,從27.3%成長到36.7%,差距近10個百分點。⑤也有學者基於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民調資料和杜克大學牛銘實教授的“國家安全調查”資料研判認為,陳水扁執政時期主要是中國人認同下降、台灣人認同上升;馬英九執政時期是雙重認同下降、台灣人認同上升;而從2014年到現在,主要是雙重認同稍微回升,而純粹台灣人認同的比例稍有下降。變化幅度在50-59歲年齡層最為明顯,30-39、40-49年齡層也是有顯著改變。⑥可見在30歲以上的台灣人中,雙重認同有實質性提升。當然這其中有對蔡英文執政不滿的認同回擺,但更多是對大陸正面觀感的提升。
最後,如果前述兩個層次的認同發展得比較好,才可能在此基礎上對大陸體制、發展模式有正向的理解和認同,並導引出對未來兩岸統一後台灣的利益和福祉能更有效維護的支持。在陸台灣人是能發展出這種認同的主體。盧麗安是第三個認同層次的優秀代表,體現新時代的“新中國人”認同。即從前兩個層次漸次外溢到政治認同層次,建構跨兩岸的群際認同,導引出兩岸共同的國家意象。目前也有不少台灣年輕人在對大陸的瞭解和交流過程中,感受到兩岸同胞親情和統一的必要性,對大陸的發展模式和體制也發自內心地認同,甚至於積極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⑦
三個認同階段整體上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關係,而大陸社會目前普遍的心態是希望一步到位直接實現第三個層次的認同,這種認同跨越式提升的可能性很低。⑧當前我們首先要做好的是第一個層次的認可和認同,如何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更好提升政策落實能力,更好創造優美便捷的發展環境,而不能盲目追求第三個層次,否則衹會陷入“和統無望論”。當前從台灣不同民調機構的民調結果來看,對大陸政策層面的認可在不斷提高,慢慢地也外溢出對第二個層次的認可。而第三個層次要水到渠成,長期努力,關鍵是建構台灣同胞基於祖國大陸的切實生活體驗和政治經驗,進而塑造兩岸同胞共有的中國想像。
三、以“新中國人”認同提升台灣社會中國人認同的層次
“新中國人”認同是未來台灣同胞認同建構的新思路。“盧麗安現象”是“新中國人”認同典範之開啟,為台灣人的中國人認同融入更多大陸元素和政治元素,有助於逆轉台灣社會中華民族認同和中國人認同不斷去政治化的趨勢。所謂“新中國人”認同,即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大陸推進現代化為背景,台灣人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特別是在投身大陸改革開放偉業的奮鬥歷程中,獲得個人價值和理想的充分實現,產生對中國大陸發展機遇、發展成就和發展模式的認可,在此基礎上基於兩岸同文同種淵源而產生以“兩岸共有之中國”為認同對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並確立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為主體的共同體想像。
而舊有的中國人認同,多存在於統派組織、外省人後代和藍營群眾中,延續自對中國族裔背景的群體記憶,是一種文化歷史遺緒。因此,台灣社會存在認可或不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但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或支持“台獨”這一特殊現象。根據杜克大學的“國家安全”調查報告,有72%的台灣人認為“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而這與民進黨的主張如出一轍;與此同時仍有33.6%認為自己即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⑨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分佈趨勢”也顯示,2018年仍有37.2%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加上3.5%的中國人單一認同,寬泛而言,共計有40.7%認為自己是中國人。⑩2013年台灣“中研院”的“國家認同”調查顯示,85%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國家領土”範圍是台澎金馬;76.7%受訪者認為祖國是台灣,18.1%認為是“中華民國”,僅2.9%認為是中國。⑪這代表有一部分台灣人雖然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也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可以說,舊中國人認同更多是歷史、文化和民族認同,在台灣社會經過多年的政治操弄和自我調試,已經去政治化。而“新中國人”認同則已融入某種程度的政治認同,涉及對大陸體制和“中國”國族意象的認同。“新中國人”認同扎根於祖國大陸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經驗,更強調兩岸共同性和建構性,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認同再政治化的過程。
“新中國人”認同建構需要長期的努力,目前已呈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以做“新中國人”為榮是在兩岸改革發展的比較中,選擇一種更能實現人生價值、更能投身推動全體中國人民實現更美好生活的偉大事業。不僅認同一種意義系統,更投身到踐行一種論述系統的活動中去。台灣同胞在建構“兩岸一家親”情感的過程中,通過與大陸同胞共同實踐而內在生成的“新中國人”認同,是促進兩岸心靈契合、培育國家統一民意基礎的關鍵環節。
註釋:
①當前對惠台政策成效聲音多元,不少人認為惠台政策並未有效提升台灣人認同,進而主張武力統一,如近些年“和平統一無望論”和“武統論”的主要主張者李毅,在《李毅台灣觀選總結: 和平統一已無可能》、《李毅再論和平統一已無可能》、《李毅二進台灣總結:和平統一機會渺茫》等文章中詳細論述“和平統一”沒有可能,衹能武統的觀點;作者認為目前大陸對台工作的一切方式方法,都不會導致和平統一,基本上都與實現和平統一無關。
② 資料來源於筆者參與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資助“海峽兩岸歷史文化教育中相互認知、表述、態度及影響研究”(13JZD003)課題組所做的“兩岸青年學生對當代社會文化的看法”的調查問卷。
③ 《大陸惠台措施贏得多數台灣民眾認同》,新華網,2018年3月10日,http://www.xinhuanet.com/tw/2018-03/10/c_1122518150.htm
④ 《民族認同感提升!更多台灣年輕人當自己是“中國人”》,中國網,2018年1月3日,https://military.china.com/important/11132797/20180103/31904352_all.html
⑤ 《“國情”調查:年輕人外逃 “台灣人”認同創新低》,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6841/2911106
⑥ 陳方隅:《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雙重認同”止跌回升:是誰改變了?》,http://whogovernstw.org/2018/01/03/fangyuchen23/
⑦ 如台青王裕慶、張立齊、李秉修等積極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見:《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想加入共產黨?》,鳳凰網,2017年11月14日,http://news.ifeng.com/a/20171114/53233897_0.shtml
⑧ 比如大陸學者周麗華就曾指出,與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未發生明顯改變,“一個中國”的認同不增反減,自認“是台灣人”的比例反呈明顯增長趨勢。參見《重構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的基本路徑》,《中國評論》(香港),2011年第12期。台灣學者邵宗海根據民調資料強調:“這些資料告訴我們,台灣民眾對自己的定位趨向清晰,不管兩岸關係如何改變,都無法影響內心的定論。”六到七成的民眾認為兩岸兩會協商有幫助,但儘管如此,並沒有改變台灣民眾覺得“我是台灣人”的想法。44%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EB/01].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1-03/09/c_121165921.htm
⑨ Fang-Yu Chen、Wei-ting Yen、Austin Horng-en Wang、Brian Hioe,The Taiwanese see themselves as Taiwanese, not as Chinese,the Washington post,January 2, 2017.
⑩ 2018年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18年8月2日,https://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6#
⑪ 2013年“中研院”社會所的“台灣社會變遷調查”6期4次,http://www.ios.sinica.edu.tw/sc/cht/datafile/tscs13.pdf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10月號,總第25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