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試論兩岸的制度之爭人才之爭
http://www.crntt.hk   2018-10-31 00:16:58
兩岸制度之爭與人才之爭是長期、持續的,現正朝著對大陸有利方向發展而不可逆轉。
  中評社╱題:試論兩岸的制度之爭人才之爭 作者:周天柱(上海),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指出,兩岸制度之爭與人才之爭是長期、持續,有時是很激烈的,正朝著對大陸有利方向發展而不可逆轉。大陸主動提出制度之爭是有勇氣、有膽識、有擔當的表現。一個制度僅靠美好的理論和價值觀是無法生存的。它必須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能夠解決面臨的問題。雖然台灣心理上仍以自己是西方民主制度而自視甚高,但兩岸制度對比的平衡早已開始向大陸傾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自此起始的兩岸關係至今已有近70年的歷史。

  70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衹是短短的一瞬間,而若論及70年間的兩岸之爭,則經歷了兩大競爭:硬實力之爭及軟實力之爭。

  一、兩岸之爭的來歷及演變

  1、硬實力之爭

  所謂硬實力之爭,實質就是兩岸綜合經濟實力比對。具體時間段約在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第一個10年。

  1987年11月,台灣當局有限度開放大陸老兵回家鄉探親,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大陸老兵為能活著回家而慶幸,但目睹大陸種種落後的現狀後卻連連搖頭。台媒就此四處散佈悲觀情緒:大陸遠遠落後於台灣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大大降低了大陸對台灣的吸引力。把大陸和台灣之間的關係比喻為“窮小子”追求“富家女”——“富家女”怎會看得上“窮小子”?!

  具體比對兩岸綜合經濟實力,以GDP來衡量,上世紀80年代,2000多萬人口的台灣GDP竟占到10億人口大陸的65%。到了1990年,台灣的經濟體量仍相當於大陸的43.8%。此後,台灣GDP/大陸GDP的數據便快速下降。2016年,台灣GDP僅相當於大陸的4.5%。在中國所有省份中,台灣的經濟總量已跌到第6名。未來兩三年內,大陸還將有4、5個省份的GDP超越台灣。

  兩岸GDP比拼,大陸進步神速,台灣則停滯不前。201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排序上升為全球第二。兩岸硬實力之爭的此消彼長,使兩岸之爭發生質的轉變,從而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2、軟實力之爭

  以往兩岸硬實力的巨大差距,曾被綠營用來大做文章,似乎成了兩岸無法統一的最根本理由。而台灣的硬實力被大陸迎頭趕超後,兩岸軟實力之爭就被引入新的競爭領域。時間段可設為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上台完全執政之時,並延續至今。而硬實力之爭逐漸轉變為軟實力之爭,中間還有一段過渡時期。

  說及軟實力之爭,制度之爭與人力之爭無疑是其最重要、最核心的兩大競爭。對於制度之爭,“台獨之父”李登輝有“獨到見解”。1996年他在就職演講中認為,“海峽兩岸沒有民族與文化認同問題,有的衹是制度與生活方式之爭”。雖然李衹是點出“制度之爭”,並沒有論述孰優孰劣,但是主動拋出“制度之爭”,充分反映當時台灣的自信。曾幾何時,台灣不再談“制度之爭”,甯重建圍牆鐵幕,反倒是大陸國台辦主動提出“兩岸開始進入制度和人才之爭”,展現大陸對於這個過去被外界認為是最敏感問題的自信,願意與國民黨、民進黨一起比一比,看誰更愛台灣,看誰能讓老百姓有更多元的選擇、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二、兩岸制度之爭孰優孰劣

  1、兩岸應彼此尊重對方的制度選擇

  歷數當今全球的大小國家與地區,主要實行的是兩種社會制度,即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大陸始終堅持的是社會主義制度。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首次提出,中國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即結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其核心意涵更為清晰。而反觀台灣地區,自1949年蔣介石退居台灣後,一直實行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其實質是模仿西方,尤其是美國特色的資本主義。

  眾所周知,社會制度的選擇與堅持,是該國家或地區的執政黨所認同並推行的重大的政治綱領與政治立場,而更重要的是,其必須獲得該國家或地區人民的支持與擁護。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儘管大陸與台灣人民選擇並堅持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但習近平一直強調,大陸“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而這種尊重決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更重要的是具體落實在行動上。大陸官方從不在任何時候,採取任何方式,對台灣社會制度橫加指責、干預、歪曲、攻擊。但與此相反,台灣綠營及媒體,一直以來對大陸社會竭盡所能妖魔化、汙名化,甚至以造謠生非為能事。為此早在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在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就指出,“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與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與追求”。2018年7月13日,習近平在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率領的台灣各界人士參訪團時更進一步指出,“我們完全理解台灣同胞的特殊心態,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現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同樣,大陸同胞歷經長期努力、不懈奮鬥,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也值得台灣同胞尊重。兩岸同胞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增進理解認同,實現心靈契合”。

  習近平的這兩段講話相隔近4年,從希望台灣同胞“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與追求”,到“大陸同胞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也值得台灣同胞尊重”,言語之間充滿了對大陸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豪,洋溢著對信奉制度自信的必要與首肯。與此同時也強調,尊重,必須相向而行,我尊重你,你也應該尊重我,不可逆向而行。所有的尊重須建立在平等、對等的基礎上,否則的話是不能長久的。衹有彼此尊重,才能建立雙方互信,才能坐下來談,什麼都可談。

  大陸完全理解,並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現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這包涵了多重涵義:一是既然台灣同胞選擇了現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大陸認同彼岸的制度模式,明確表明不會干預,也無須干預。二是清楚宣示,一旦兩岸統一,台灣版的“一國兩制”一定會更為寬鬆。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統一前存在,統一後完全可以保留,繼續存在。

  2、大陸社會制度重在解決人民的基本所求

  長期以來,按照西方的政治理論,人類社會當今任何社會制度的核心話語,必須堅持普世價值,即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據此台灣島內反統人士對大陸社會制度橫加指責,而這種無端指責的最大弊端,在於將所謂的普世價值,簡單等同於僅僅就是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而故意忽略或拋棄、掩蓋了還有更重要的價值,如生存、發展、安全、穩定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西方形形色色的政治理論最大的差別,在於面對內涵極其豐富的人類普世價值,不是簡單“要不要”的問題,也不可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在於有必要分清輕重緩急,分階段分層次逐步予以實施。針對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後的中國,在百廢待興、一窮二白基礎上,必須先全力以赴解決生存、發展、安全、穩定、溫飽等頭等大事。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