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益源曾任台灣文學館館長、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等職,今年二月借調至金門大學擔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中評社 高易伸攝) |
陳益源說,1943年,年僅6歲的傅宗堯父親因在菲律賓教書,當時僑匯中斷,廈門又被日軍佔領,生母養不活孩子,於是以兩擔稻穀的代價賣給金門盤山村苦無子嗣的翁姓大家,並改名為翁淵族。1945年日軍投降,傅父返回廈門打贏官司,將已經9歲的翁淵族贖了回去並改名為傅宗漢。2003年從廈門市水利局退休的傅宗漢寫信求助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述說,渴望與金門翁家養父母取得聯繫。在時隔56年之後,已經65歲的他依稀記得當年金門翁家房舍的周邊情況。
陳益源表示,透過一張記憶模糊的手繪稿與金廈兩地熱心人士的協助下,2003年11月10日終於與當時高齡92歲的翁李榮旦女士於廈門和平碼頭相認、相擁而泣。當時老太太說,她這5、60年來對養子的牽掛不曾斷過,也經常不自主地走向海邊,望著對岸廈門,想起當年孩子要被抱回廈門緊緊抓著她衣角的模樣,哭得眼睛都壞了。
陳益源最後語重心長且感性地表示,這些歷史故事的背後,我們應該趁還來得及時把它們都忠實地紀錄下來。
|